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社交方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新网空间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交领域,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无限潜力改变着人们的社交习惯。
本文将探讨新网空间如何借助科技革新引领未来社交趋势,并简要涉及新网空间的价格问题。
二、新网空间的崛起
新网空间是指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打造的全新社交环境。
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体验身临其境的社交体验,通过人工智能实现更加智能化的社交互动。
新网空间的崛起,标志着社交方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三、科技革新引领新网空间发展
1. 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
虚拟现实技术是新网空间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人们可以在家中就能体验到身临其境的社交体验。
例如,参加虚拟派对、虚拟会议等,这种全新的社交方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社交体验。
2. 增强现实技术的融入
增强现实技术为新网空间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人们可以在现实世界中融入虚拟元素,实现现实与虚拟的完美结合。
这种技术使得新网空间的社交方式更加多样化,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的社交体验。
3. 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互动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网空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更加智能化的社交互动。
例如,智能语音助手、智能推荐系统等,这些技术使得新网空间的社交互动更加便捷、高效。
四、新网空间引领未来社交趋势
1. 社交体验升级
新网空间的出现,使得社交体验得到了极大的升级。
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人们可以在家中就能体验到身临其境的社交体验。
这种全新的社交方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
2. 社交边界拓展
新网空间打破了传统的社交边界,使得人们可以跨越地域、文化差异进行社交。
这种全新的社交方式,使得人们可以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了人们的社交圈子。
3. 智能化互动提升效率
新网空间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更加智能化的社交互动。
智能语音助手、智能推荐系统等技术的应用,使得社交互动更加便捷、高效。
这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社交效率,也节省了人们的时间成本。
五、新网空间的价格问题
新网空间的价格因服务内容、技术水平和平台差异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新网空间的价格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服务两部分。
硬件设备如虚拟现实设备、增强现实设备等,其价格因品牌、性能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软件服务则包括平台使用费、内容服务费等。
目前,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新网空间的价格逐渐趋于合理和透明。
六、结论
新网空间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无限潜力改变着人们的社交习惯。
科技革新引领着新网空间的发展,使得社交方式更加多样化、便捷化。
虽然新网空间的价格问题仍需关注,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相信新网空间的价格会逐渐趋于合理和透明。
让我们共同期待新网空间在未来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惊喜和便利。
怎么看待银行行业数字化运营?
零售银行数字化转型具有必然性,是银行服务渠道和服务载体数字化迁移、“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快速转变以及商业银行应对同业、跨界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
商业银行要积极把握数字科技带来的机遇,以更便捷接触客户、更高效服务客户为切入点,推进零售业务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打造一流数字化银行,全面拥抱数字化零售金融新时代。
为此,要以APP、API、低代码、新型生态圈为抓手,引领零售银行数字化转型新时代;要以账户、场景、客户三大思维转变为保障,顺应数字科技发展趋势 ;要以平台、场景、产品、流量四个方面为支点,推进数字科技应用拓展。
一、前言:虽然生物识别、互联网、二维码、云计算等数字金融科技未能改变零售银行的金融本质,但是却延伸了零售银行服务的时空维度,催生了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的深层次调整,颠覆了零售银行的经营理念,引领着商业银行进入数字化银行和数字化零售金融新时代,尤其是5G时代的加速到来更是激发了零售银行创新发展的动力。
零售业务正在成为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主战场,大力发展零售业务成为我国银行业的基本共识,数字化成为影响零售银行战略转型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数字金融科技正在深入到核心金融领域,数字化营销成为商业银行促进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抓手,数字化转型对零售银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但是,没有清晰的数字化蓝图是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发展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如何权衡数字金融科技的高效率优势与满足客户随时随地使用银行服务的需求,是摆在各家商业银行面前的一道难题。
如何建立依托银行业务发展高效积累数字资源、利用数字资源全面驱动银行业务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是商业银行创新发展中面临的共同挑战。
本文对我国零售银行数字化转型实践进行分析,论述深化零售银行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进而提出深化零售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思路及对策建议,以期为数字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二、零售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和阶段性成效近年来,在经济结构调整、消费转型升级、数字金融科技推广等因素共同影响和作用下,零售银行顺势而为、积极变革、创新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效。
(一)数字金融科技成为零售银行创新发展的新抓手随着数字金融科技的成熟和普及,商业银行积极利用数字金融科技推进转型发展,数字金融科技已快速成长为零售银行创新发展的有力抓手。
1、APP成为零售银行创新发展的新平台一是商业银行加大移动端布局,推进手机银行 APP 和信用卡 APP 的发展、转型和升级,通过手机 APP 为客户提供转账、理财、账户管理、消费信贷、生活缴费、餐饮娱乐等各类金融 服 务 。
比 如:招商银行的“掌上生活”APP、交通银行的“买单吧”APP等。
二是通过一系列营销和拓展活动,吸引客户向移动端迁移,持续增强手机银行 APP、信用卡APP的获客和粘客能力。
比如:招商银行在手机银行和“掌上生活”两个APP上推出“周三五折”优惠、光大银行在手机银行 APP 开展“11.11 缴费狂欢节”等活动。
三是基于手机银行和信用卡APP等平台,推出一系列零售银行应用服务。
比如农业银行在新一代智能掌上银行推出农银智投、语音搜索、月度账单等智能服务;交通银行基于“买单吧”APP推出“手机信用卡”产品;浦发银行基于“浦大喜奔”APP推出人工智能动漫客服。
2、数字金融科技成为零售银行创新发展的新手段一是NFC、二维码、生物识别等数字金融科技正在加速颠覆以磁条、芯片为载体和以密码、CVN2等为身份校验措施的传统业务模式,带来支付生态模式的深层次调整。
比如:NFC支付、扫码支付正在快速替代甚至颠覆刷卡、插卡支付,已成为主流支付模式。
二是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API 等数字金融科技,助力零售银行产品、服务、管理的数字化和智慧化水平全面提升,带来客户服务、市场营销、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持续创新和快速演进。
比如:招商银行运用人工智能等数字金融科技,将原来基于规则的模型升级为实时大数据反欺诈模型;农业银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上线智慧营销平台、智慧运营平台、智慧信贷平台和智慧风险控制平台,推动零售业务向智能化转型;交通银行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推进“千人千面”财富管理服务创新。
(二)主动转变成为零售银行创新发展的新特征近年来,商业银行以转变求发展、以转变寻动能,主动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1、组织架构调整支撑业务创新发展一是组建数字金融科技专责部门。
中国银行于 2019 年 8 月组建个人数字金融部,承接原个人金融部零售金融业务、吸收原网络金融部个人业务线的团队和职能;光大银行于2018年4月宣布在总行层面成立云缴费事业中心,承担光大云缴费平台的品牌建设、平台建设、产品研发等职能,2019 年 6 月将原电子银行部更名为数字金融部,作为全行个人及企业数字金融业务的统筹管理部门。
二是实施大零售的组织架构调整。
招商银行于 2018 年 9 月以原零售网络银行部为依托,吸收基础客户部和原零售金融总部,升级为新的零售金融总部,实施“大零售”组织架构调整;浦发银行于 2018 年实行零售板块架构调整,将零售业务管理部、零售产品部合并为零售业务部;平安银行于2016年12月裁撤13个总行部门,将组织架构调整为大对公、大零售、大内控、大行政四大条线,强化零售支持、服务零售转型。
2、服务平台迭代推进业务创新发展一是迭代推出手机银行和信用卡APP的升级版本。
比如:招商银行于2018年9月同步迭代推出招商银行APP7.0和掌上生活APP7.0,作为全面探索数字化零售金融的首秀;工商银行于2018 年推出手机银行 4.0 版本,实现账户查询、云保管、信用贷款等八项功能升级。
二是对服务平台进行整合。
比如:民生银行于2018年推出新版手机银行,统一流量入口,通过一个APP满足小微、个人、信用卡、直销银行等多种客群需求;平安银行于2017年8月整合原“口袋银行”、“平安信用卡”和“橙子银行”三个APP,推出全新的“口袋银行”APP。
三是打造无界开放平台。
2018 年 6 月以来,浦发银行、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陆续建立各自的“开放银行”,推动银行服务平台由有形平台向无形平台的升级迭代。
(三)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零售银行创新发展的新战略基于数字金融科技对零售银行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商业银行纷纷将数字化确定为包括零售银行在内的整体业务发展的新战略目标。
1、部分银行制定了中长期战略规划,明确数字化转型方向光大银行于2018年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2018-2027)》,明确提出以“综合化、特色化、轻型化、数字化”为转型方向;民生银行于2016年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2016-2025)》和《2017-2019年发展规划》,提出向数字化、轻型化、综合化转型的战略目标。
2、部分银行虽然未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但是明确提出了数字化转型战略中国银行于 2018 年提出“1234”②战略架构,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华夏银行于2017年提出“智慧金融,数字华夏”愿景,并确立了整体数字化转型与互联网银行平台创新双轮驱动策略;浦发银行于2017年提出“以客户为中心,科技引领,打造一流数字生态银行”的战略目标和愿景;招商银行于2016年提出并一直推行全面数字化、打造数字化招行的发展策略。
三、深化零售银行数字化转型是银行业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数字金融科技带来颠覆影响的趋势下,零售银行的服务渠道和服务载体正在发生深层调整、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迁移效应持续显现,同业和跨界竞争越来越激烈。
商业银行深化零售业务的数字化转型,是上述趋势变化之下的必然选择。
(一)服务渠道和服务载体的数字化迁移要求深化零售银行的数字化转型长期以来,零售银行的服务渠道是营业网点,零售银行的服务载体主要是存折、存单和银行卡。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智能手机等数字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成熟和普及,人们日常购物、消费、理财、投资习惯快速从传统线下迁移到手机、PC 等终端,数字金融科技对零售银行服务渠道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
近年来,商业银行均认识到移动渠道的重要价值并且持续推行“移动优先”战略,重点在于提升移动端服务能力。
同时,在数字金融科技浪潮冲击之下,零售银行的服务载体正在朝着手机银行 APP、信用卡 APP、微信银行等数字化新载体迁移。
虹膜、声纹、指纹等生物特征和智能腕表、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正在发展成为零售银行新兴服务载体。
工商银行于 2018 年 9 月推出刷脸支付并大规模推广运用,农业银行于 2017 年 9 月推出 ATM 刷脸取款并在全国推行,建设银行于 2017 年 6 月推出龙支付米动手环。
零售银行服务渠道和服务载体的快速数字化迁移趋势,要求商业银行进一步推动零售业务的数字化转型,以适应时代发展潮流。
一方面,强化基于互联网、可穿戴设备、远程视频、虚拟现实等数字金融科技的零售银行创新应用,推进零售银行服务渠道的改良式甚至颠覆式创新。
手机 APP 迭代升级、远程银行创新发展、智能腕表银行推广、虚拟现实银行研发等数字金融科技应用,将进一步推动零售银行服务渠道从营业网点向移动化、智能化方向快速迁移。
另一方面,推进基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NFC、二维码、人机交互等数字金融科技的零售银行服务载体创新和产品服务升级。
比如:研发和升级声纹支付产品,推广NFC手机虚拟银行卡产品,全面推进零售银行服务载体从存折、存单、银行卡向手机终端、可穿戴设备、生物特征等方向高效迁移。
(二)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快速转变要求深化零售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过去,客户办理银行业务的唯一选择是去商业银行营业网点。
当客户有零售银行服务需求时,除邻近的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外,并无其他方式和渠道作为替代选项。
在此背景下,银行营业网点开在哪儿、提供什么样的服务、销售什么样的产品,客户只能被动地选择和接受。
以往的零售银行具有明显的“卖方市场”特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金融科技的发展和普及,零售银行越来越呈现出“买方市场”特征。
一方面,各家银行纷纷推出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信用卡 APP、微信银行等创新平台,提供各项零售银行服务并推行版本持续迭代和升级。
客户利用手机、电脑可方便、快捷地对多家银行的产品、服务进行比较,并可随时、随地、无障碍地在多家银行之间进行自由选择和切换,有效解决了过去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选择空间狭窄等诸多问题。
另一方面,当某家商业银行推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时,其他商业银行也会快速地跟进并推出类似的产品和服务,甚至会推出升级版的产品和服务。
单家商业银行很难形成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壁垒和垄断优势,这样在整个零售银行创新发展过程中客户就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零售银行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快速迁移的趋势,决定着商业银行必须更加敏捷、准确地挖掘和感知客户的需求,并及时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产品和服务的优化升级。
商业银行必须积极挖掘数字金融科技价值,充分利用数字金融科技促进零售业务的创新发展。
一方面,充分挖掘大数据价值,持续完善分析逻辑、指标体系、模型规则并有效应用,提升识别客户需求的能力,形成商业银行在客户需求识别、预判方面的市场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生物识别、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金融科技的价值,根据分析、识别、发现的客户需求及其变化,及时、高效地研发并推出契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持续增强零售银行获客、粘客和活客的能力。
(三)激烈的同业和跨界竞争要求深化零售银行的数字化转型相较于公司业务、同业业务等其他商业银行业务而言,零售业务具有产品差异小、创新速度快、获客门槛低、沉淀成本少、客户关系弱等特点。
近年来,零售银行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客户发展、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的主要“竞技场”和重要发力点,越来越呈现出充分竞争甚至完全竞争的特征和属性。
一方面,非银行支付机构(财付通、支付宝),从支付业务切入,迅速渗透到存(余额宝、微信理财通等)、贷(花呗、借呗、微粒贷等)、汇(支付宝转账、微信转账等)金融服务领域,对零售银行带来越来越明显的挤出效应,给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带来直接的竞争压力。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全面普及,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腾讯等)对流量和场景的垄断趋于显现,而商业银行则演化为互联网公司场景、流量之后的支付渠道和扣款通道,使得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联系逐渐疏远,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客户联系方面的直接竞争压力。
来自于激烈的同业和跨界市场竞争,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寻求零售业务新的创新支撑点和转型发力点,才能持续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以至实现业务发展的弯道超车。
数字金融科技的发展和成熟为商业银行重构竞争优势提供了支撑。
一方面,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金融科技给各个行业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甚至颠覆,为沉闷已久的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给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获客渠道的拓展、服务渠道的延伸、产品和服务的升级、运营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另一方面,生物识别、智能风控、智能预测分析、智能语音交互在零售银行的应用,以及金融科技公司在存、贷、汇和场景建设、流量发展等方面的创新,也证明了数字金融科技对零售银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四、深化零售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思路和对策建议零售银行与数字金融科技具有天然的契合性。
商业银行要积极把握数字金融科技创新和应用带来的机遇,以更便捷接触客户、更高效服务客户为切入点,推进零售业务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打造一流数字化银行,拥抱数字化零售金融新时代。
(一)以 APP、API、低代码、新型生态圈为抓手,引领零售银行数字化转型新时代1、以 APP 为抓手打造闭环生态圈以手机银行 APP 为平台和载体,着力打造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统一入口,整合商业银行内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微信银行、购物平台等各类型平台的金融服务应用,拓展理财、转账、贷款、账户管理、现金预约存取等零售金融场景,打造移动端闭环金融服务生态圈,在夯实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基础的同时,积极扩展商业银行零售金融服务的内涵和外延。
以信用卡 APP 为平台和载体,基于支付和消费信贷服务,不断向外部生活场景延伸,整合商业银行内部的网上商城、生活缴费等各类型非金融应用,持续推进餐饮、出行、购物、娱乐等在内的强需求、高频率生活场景建设,打造以信用卡 APP 为载体的闭环生活服务生态圈,积极为数字金融科技背景下零售银行的创新发展和转型探路。
通过手机银行和信用卡两个 APP 的差异化经营、优势互补、全面布局,改善零售银行生态圈的用户体验,提升零售银行竞争优势,助力零售银行转型。
2、以 API 为抓手打造开放生态圈突破不同零售银行产品在银行内部不同部门分隔管理的藩篱,按照全行统一标准在后台IT层面推动零售银行产品的一体化、标准化改造,持续打造并着力提升零售银行产品的API接入能力,并通过API推行“走出去”,将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全面、垂直融入到衣、食、住、用、行、社交、娱乐、投资、理财、保险、工作等各类型场景之中,实现零售银行与各类型场景的全面融合和无缝衔接,将外部场景及平台流量转化为零售银行创新发展的比较优势,借助API 形成基于云端的开放生态圈。
3、以低代码推行应用建设平台化随着金融企业数字化转型迈向纵深,“低代码”可以有效帮助其提升开发能力,实现数字化创新。
根据《低代码开发平台助推金融企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国金融企业在实现数字化创新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多变复杂的应用需求、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较长的软件应用开发周期以及高技术人才的匮乏。
“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出现,恰好可以帮助金融企业解决如上挑战。
恰恰因为银行业在金融数字化领域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地位,由于其数字化建设的长年积累远超一般企业的水平,业务复杂度也极具专业性,组织架构与IT系统的互动关系也更加错综复杂,因此不太适合简单将银行业从当作一般企业看待。
而“织信Informat”企业级低代码开发平台却在一些银行的数字化建设实践中取得了“高分”。
多年以来,很多银行都在持续推行“应用建设平台化”科技战略,近两年在低代码开发平台建设过程中,部分银行秉持易用便捷的开发理念,注重金融行业的安全标准与规范,满足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需求,沉淀了可复用的应用库与组件库,实现了业务创新与敏捷开发的相互结合。
低代码开发平台为银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生产力,其应用领域覆盖:业务经营、运营管理、风险管理、内控与合规、科技管理、协同办公等,有效加快银行业务转型和创新,推进数字化转型。
4、以新型生态圈建设为必要补充在着力打造 APP 闭环生态圈和 API 开放生态圈的同时,拓展智能腕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在内的各种可穿戴设备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支付宝生活号等平台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价值,大力发展基于科技创新及应用而形成的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慧城市等新型生态圈平台。
通过持续培育、发展新型生态圈,在创新、拓展服务渠道的基础上,增强银行获客、活客和粘客能力,形成对 APP 闭环生态圈和 API 开放生态圈的有益补充,并且探索面向未来的颠覆式金融创新的可能路径。
(二)以账户、场景、客户思维转变为保障,顺应数字金融科技发展趋势1.由卡片经营向账户经营思维转变随着近年来支付产业的深刻变革,单纯银行卡的重要性正在持续弱化,而搭载银行卡功能的账户则快速崛起。
比如:支付宝账户、微信账户、手机银行账户等逐步取代甚至彻底颠覆银行卡,这是越来越明显的演进方向。
商业银行要积极顺应并且高效利用由卡基到账基变化的趋势;要从卡基时代卡片经营的传统思维中走出来,快速进入账基时代APP、支付网关等账户经营的思维模式;要推行由AUM向MAU过渡,不仅考核发卡量,而且要考核平台获客量,进一步完善银行相关考核指标、升级核心系统、打造平台优势,围绕账户用户,聚焦账户应用,增强账户效用,激发账户活力,以此提升零售银行竞争力。
2.由业务经营向场景经营思维转变支付宝依托淘宝(天猫)的电商场景,财付通依托微信的社交和生活场景,发展成为支付行业的巨头,而且延伸到转账汇款、消费信贷等零售金融服务领域。
场景对零售银行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没有场景,支付、信贷等零售银行产品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商业银行要彻底改变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思维模式,深入到零售银行业务背后的具体场景中,持续推进场景建设,丰富场景内容,通过场景经营来全面支撑起支付、消费信贷等零售业务的发展;要全面提升手机银行APP、信用卡APP、网上银行等各平台场景之间的交叉销售、一键跳转和个性推荐等功能,通过各平台场景的一体化发展,全面增强场景服务能力,进而支撑起零售银行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3.由交易管理向客户经营思维转变数字金融科技改变了零售业务的本源 ( 郭党怀,2018),促使客户从消极被动接受服务到积极主动选择服务的转变,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推进由交易管理向客户经营的思维转变,针对客户需求、瞄准客户痛点、结合客户特征,主动开展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创新和推广。
商业银行要把客户分散在信用卡、手机银行、网点等各渠道的信息串联起来,把客户分散在各个系统、各个部门的数据整合起来,把客户整个生命周期的交易数据、行为特征和金融需求关联起来,形成对客户的动态、立体、全面认识,根据客户生命周期的各项需求早预测、早布局、早接触、早服务,提供“千人千面”的服务,以实现既要“流量”又要“留量”的目标,持续增强服务能力和客户粘性。
(三)以平台、场景、产品、流量四个方面为支点,推进数字金融科技应用拓展1.应用数字金融科技助力平台升级平台是支撑起零售银行服务的载体,这是零售银行存在、发展的基础。
要持续迭代、优化 APP、API、可穿戴设备等在内的各类生态圈平台或载体,全面提升平台运行的稳定性、灵敏度和安全性,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引领行业发展的生态圈平台。
要全面提升云端服务能力,为APP、API、可穿戴设备等在内的各类生态圈平台提供强大的后台存储、计算、风险控制支持,助力生态圈平台高效、全面发展。
2.应用数字金融科技推进场景建设场景就是客户的需求、市场的需求,这是零售银行存在、发展的核心。
发现场景、挖掘场景和拓展场景是金融机构创新的主要源泉。
要将自建与合作相结合,将客户各方面的生活、工作、金融场景的需求,全面、高效融入到银行平台之中,持续增强零售银行生态圈对客户的场景吸引力,增强客户粘性。
要在充分挖掘银行内部各方面数据的同时,积极引入外部数据,深入推进低代码、大数据、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根据客户个性化、特殊性需求,创建、拓展新的金融和生活场景,高效解决客户的个性化、特殊性场景需求“痛点”,全面加强商业银行场景能力建设。
3.应用数字金融科技驱动产品创新产品就是解决相应场景需求的金融媒介,这是零售银行创新发展的抓手。
要适应互联网环境下市场需求快速变化的趋势,运用人脸识别、远程视频、大数据分析等数字金融科技,大力推进虚拟信用卡、二三类账户应用拓展、消费信贷产品创新,加强银行自身生态圈的建设。
要贯彻快捷、轻便的产品开发理念,研发并推广刷脸支付、指纹支付、声纹支付等新型产品,引领支付创新发展的潮流,增强获客、粘客和活客的能力。
4.应用数字金融科技促进流量转化流量既是客户访问、接触平台和产品的频次,也是数字金融科技背景下零售银行获客和盈利的根本所在。
要通过加强跨界合作,充分借助金融科技公司的流量,推进网络发卡、微信银行等业务发展,将金融科技公司流量转化为银行获客、活客和粘客的流量。
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金融科技,增强银行服务、运营的质量和效能,提升客户体验的舒适感和满意度,持续培养客户使用商业银行平台和产品的习惯,增加客户流量并将其转化为银行客户和盈利,为商业银行推进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互联网发展趋势?
互联网的发展呈现十大发展趋势:趋势1:中国互联网用户普及率将过半,中国互联网网民数稳居世界第一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
2014年上半年,随着智能手机对功能手机的替代已经基本完成,智能手机用户已形成庞大规模,市场占有率已趋于饱和,增速呈减缓趋势,智能手机对网民普及率增长的拉动效果减弱。
预计2015年年底,中国网民的渗透率将接近50%。
2013年全球网民数为26亿,2013年比2012年的增长率为9%,但尽管如此,中国网民数稳居全球第一。
2013年中国的网民数是第二名美国网民数的2.9倍,但中国的网民渗透率为46%,美国为83%,从渗透率来看,中国的网民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趋势2:互联网向移动端迁移,得移动互联网得天下全球移动互联网使用量持续增长,占整体互联网的25%(截止到2014年5月),去年这一数据仅为14%,一年之内使用比例翻倍,亚洲移动网民的渗透率也从去年的23%增长至37%,增长速度极快。
截至2014年6月,中国移动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中国移动网民的普及率(网民占中国人口比例)达39.1%,即近4成中国人在使用手机上网。
同时,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进一步提升,由2013年12月的81.0%提升至2014年6月的83.4%,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
互联网产品和服务也要跟着网民走。
在2012年及2013年诸多大型互联网公司其移动端的流量已经超越PC端的流量,很多大型互联网企业PC业务用户往移动端迁移,呈现出PC业务增长放缓,移动业务增长迅速的态势。
如果一个互联网企业没有在移动端的拳头产品,将很快被移动互联网的浪潮颠覆。
在未来的两三年内,得移动互联网得天下。
趋势3:全球传统媒体严重衰退,中国网络广告收入超越电视广告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主流媒介中,电视广告和报纸广告的收入市场份额从2009年开始出现明显的下滑态势,2011年,网络广告的收入超越报纸的收入,在2013年,网络广告收入则超越电视广告收入,网络媒体成为第一大广告收入媒体,在2014年,网络广告的收入份额还将继续增长,而电视则在继续下降,网络广告的收入份额将继续显著领跑市场。
在美国,虽然互联网广告市场份额还没有超越电视,但差距在逐渐缩小,尤其是互联网的媒介消费时长已经显著超越了电视的媒介消费时长,这将促进美国互联网广告市场的进一步繁荣,而美国市场的纸媒和广播无论是媒介消费时长还是广告市场份额,都在严重萎缩。
趋势4:网络广告将是效果广告的天下,以大数据精准广告将成为网络广告的重要发展驱动力2013年以CPC和CPA为计费方式的效果广告,其市场份额达66.6%,2014年该比例将超过7成。
在效果类广告为主流的中国网络广告市场,精准广告技术将成为网络广告市场的重要驱动力。
我们看到360公司的点睛系统、腾讯的广点通等新的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精准广告势力正在快速崛起,其市场地位已经可以跟传统的门户相当。
游戏和电商是这些精准广告系统的主要客户群,随着这些客户群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精准广告系统在大数据方面的进一步发力,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以大数据驱动的精准广告势力将成为网络广告市场最为重要的变革和发展的驱动力。
趋势5: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正在崛起,大型平台类互联网企业将驱动市场快速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是指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购买消费品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服务金融方式,包括住房贷款、汽车贷款、旅游贷款、助学贷款等。
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2013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达到60.0亿元。
从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构成来看,2013年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主要以P2P消费信贷为主,艾瑞咨询数据显示,该比例高达97.5%。
2014年电商巨头首次进入该领域,2014年年初,京东率先推出白条服务,随后,7月份天猫推出分期服务。
2014年电商巨头的强势切入,使得市场格局出现显著变化,2014年通过电商平台产生的消费信贷交易占互联网金融交易规模的32%,预计2015年该比例将增至40%以上,2016年将超过一半,通过电商平台产生的消费金融交易规模将成为市场主体。
伴随着京东与天猫进入市场,2014年交易规模将突破160亿元,增速超过170%。
2017年,整体市场将突破千亿,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94%。
市场增长的驱动力来自于电商巨头的强势切入该市场,以及更多的平台型互联网企业如房产网站、汽车网站加入该市场。
趋势6:互联网正在大力往健康领域渗透,掀起互联网健康浪潮越来越多的用户在使用互联网寻找与健康相关的解决方案,由此带动了移动互联网健康市场的迅速发展。
最近3年时间内,无论是苹果、谷歌、微软等全球的高科技公司,还是BAT等国内互联网巨头都在觊觎移动健康市场,从移动挂号到日常健康管理服务,从健康监测到慢病预防和慢病管理,互联网健康浪潮正在掀起。
互联网健康市场未来发展主要有三股力量的推动:(1)国家政策利好2014年5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放开网上销售处方药,并提出允许第三方物流配送药品。
《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目前医药工业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多、小、散问题突出,造成过度竞争、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其将2015年的产业集中度目标设定为,前100位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50%以上。
(2)技术相关因素推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将改变现有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远程预约、远程医疗、慢病监控、大数据管理等逐步成为可能。
传感器的发展。
传统的可穿戴式传感器腕环、心率带、计步计、动作传感器、智能衣服传感器正在快速发展;而非植入式电化学传感器的发展,利用对眼泪、唾液、汗液以及皮肤组织液等体液的传感器检测,填补实时监测体内疾病及药效的空白。
(3)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变化老龄化。
205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增至近4.4亿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34%,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中国不断加剧的老龄化趋势成为医疗保健增长的基础;污染。
气候变化和污染加重人类健康隐患,为健康产业增长提供空间。
有关数据表明,每年世界范围内,约200万人死于空气污染。
水资源和空气的污染的后果,将会在未来10年间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
一方面污染会使得人们更加注重疾病防治,增加医疗健康支出;另一方面,人们在由污染带来的疾病治疗上投入也会有所增长。
(4)大型互联网及IT企业重视及大力参与推动阿里巴巴的布局从医院到药店,从挂号到缴费几乎已涵盖了医疗行业的方方面面。
阿里巴巴投资医药电商中信21世纪科技有限公司10个月之后,后者日前正式更名为“阿里健康”;支付宝公布“未来医院”计划,宣布将对医疗机构开放其平台能力;阿里启动药品电子平台,“阿里健康”客户端在石家庄就首次介入医院电子处方环节,通过“处方电子化”试点,以期实现在医院外购买处方药。
国内药品终端销售收入中,处方药占80%,这个市场潜力非常巨大。
腾讯斥资7000万美元战略投资医疗健康互联网公司丁香园;腾讯领投挂号网超过1亿美元;手机QQ最新版中推出了健康中心,希望基于手Q的社交用户数据,来对产业链的软硬件厂商做整合;打造微医平台,与微信、QQ打通,让医院医生接入即可为挂号网、微信、QQ用户提供便捷的就医服务。
网络与北京市政府合作,搭建健康云平台,整合上游的智能医疗设备商和下游的远程医疗服务商,基于智能硬件设备来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
小米投资2500万美元战略入股九安医疗旗下的iHealth;苹果发布全新健康应用,该移动应用平台被命名为“Healthkit ”,它可以整合iPhone或iPad上其它健康应用收集的数据,如血压和体重等;三星也推出了其健康追踪平台SAMI;Google推出Google Fit;微软则推出Microsoft Health健康与健身云服务平台。
趋势7:在线教育拐点到来,未来市场快速成长中国经济网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国内在线教育投资总额高达25亿元,国外在线教育投资总额24亿元,同时8月份不低于10亿元的投资、10月份的5亿元,预估2014年整年国内在线教育投资高达50-80亿元左右,全球的在线教育投资总额预估上百亿。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4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达998亿,增长率达19%,市场仍然处于较快的速度成长。
2015年,市场增长的拐点即将到来,未来三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继续快速增长,增长率均在20%左右。
学历教育、职业在线教育是市场规模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小学在线教育市场将比整个在线教育市场的成长速度更快,2014年中小学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增长率为34%,未来三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增长率分别为35%、39%和39%,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目前的教育领域的变革主要是来自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
原来的互联网教育绝大多数依赖于PC端,互联网时代已经完全进入移动互联时代,有了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之后,在线教育从相对集中的学习转变成碎片化学习的状态,这需要在线教育产品形态的转变;而由于大数据的发展也使得在线教育更加智能和科学,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建立错误题库去优化老师讲课的重点,或者通过大数据去辅助学生答题,科学评估学习成绩,优化学习重点,如猿题库、学习宝和优答。
趋势8:在线旅游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市场正在酝酿变局2014年中国在线旅游预订市场交易规模将达2872亿。
受到业内持续而大规模的价格战影响,在线旅游OTA市场营收规模2013年和2014年增速低于整体在线旅游市场。
展望2015年,以下趋势依然持续:(1)价格战,企业增收不增利。
四家中国赴美上市OTA企业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企业净利润依然加速下滑,但各方的价格战愈加火热。
携程网第三季度净营业收入为21亿元,同比增长38%,但净利润2.17亿元,同比下降42%。
这已是携程连续三个季度净利润负增长;去哪儿公司2014年第三季度总营收为5.011亿元,同比增长107.8%;但是归属于股东的净亏损扩大至5.662亿元。
但携程依然在2014年12月宣布将拿出10亿进行大规模促销。
同程和途牛也互相公开叫板。
(2)在线机票市场集中度更高。
在线机票预订市场的价格战持续,中小在线代理商压力逐渐增大,利润率降低,OTA分销结构将逐渐集中。
(3)直销在线酒店地位继续提升。
由于价格战将再持续,促进直销类酒店网站继续崛起。
目前在线酒店预定网站用户规模来看,去哪儿、携程、艺龙第一阵营,而直销类网站7天酒店在2013年也进入并稳住在第一阵营;预计2015年还将会有1-2两家直销类酒店用户规模进入第一阵营。
(4)在线度假市场比在线旅游整体市场增速更快。
2014年在线度假市场交易规模增长率达42%,远高于在线旅游市场的增长率(27.5%),2015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增长率将在35%以上。
这主要是得益于度假休闲游的需求量逐渐增强,带动的租车、度假公寓等业务增长。
(5)在线门票受到在线旅游企业重点关注,竞争更加白热化。
2014年是在线门票发展的元年,而2015年则进入白热化的竞争阶段。
门票市场作为休闲旅游的入口,更容易交叉销售度假产品,因此抢占门票市场有助于对于度假市场的开发。
(6)出境游热度逐渐提升。
随着旅游预定的用户的收入增加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用户对出境游的需求更加强烈。
预计未来几年,在线预订出境游热度会不断提升,份额进一步扩大;同时,将会出现更多专注出境游的互联网企业。
(7)移动端的迁移和竞争更加激烈。
很多大型的在线预定企业其移动端流量已经超过PC端流量,在线旅游价格战与服务战已经由PC端转移向移动端,2015年移动端的竞争更加激烈,在线旅游企业将继续加大移动端的大幅度促销和返现。
趋势9:房产领域O2O做闭环,加速转型迎发展2014年我国房地产市场步入调整期,各地商品住宅库存量高企,对市场预期的转变进一步影响了整体新开工节奏,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下滑。
市场观望情绪显著,开发企业的投资和推盘节奏都有所调整。
2014年以来市场成交量整体下行,市场成交较去年大幅下降。
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4年1-11月,50个代表城市月均成交227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3.6%,与2012年同期基本持平,分别高出2010年、2011年同期10.6%、24.5%。
房地产行业以上的影响已经传导至房地产网站,导致房产网站营收增长放缓。
以上市公司搜房网为例,2014年其营收预计在7.3亿美元,年度营收增长率为15%,比2013年的48%显著下滑。
在此背景下,房产网站积极主动变革,做销售闭环,加速转型。
未来一年房产领域值得关注方向包括房产O2O、家居O2O、社区O20和房产相关互联网金融。
(1)房产O2O。
房产网站积极谋求销售闭环,不仅仅帮助线上推广,还需落实到线下的售楼环节,实现规模成交。
搜房、乐居、安居客和365房产网等均在不同程度实现房产O2O。
(2)家居O2O。
主要有几种模式:房产网站和家居网站开通线下实体店体验,线上销售模式;传统家居商场自建电商平台模式;传统家居商城联盟,自建联盟网站的网络团购模式;传统家居企业在电商平台销售的模式。
(3)社区O2O。
从从蔬菜、水果、物业、家政服务等社区购物和服务,均为社区O2O的服务范围。
以万科、花样年为代表的房地产商,阿里巴巴等电商公司,搜房及365房产网等房产网站,以及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已经在不同程度进入该领域。
(4)互联网金融。
为了更好的做闭环,很多大型房产网站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主要瞄准用户购房和装修过程中贷款问题。
2014年,我们看到房产网站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一系列大动作:搜房网通过成立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并引入多方战略合作模式布局互联网金融体系。
新浪和易居中国联手成立房金所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互联网房地产金融服务平台“房金所”。
365房产网拟成立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趋势10:社交平台将加速生态整合,以社交为基础打造沟通、娱乐、生活、购物和学习一站式服务平台在三大类社交应用中,整体网民覆盖率最高为即时通信,第二社交网站,最后为微博。
即时通信(IM)在整体网民中的覆盖率达到了89%。
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腾讯几乎领跑了这三类主流的社交应用市场。
即时通讯领域,腾讯的QQ和微信的网民渗透率分别到78%和65%,QQ空间的网民渗透率也达57%,腾讯微博为27%,仅比新浪微博低1%。
最为值得关注的是微信,上线后仅用四年便取得了65%的网民渗透率,发展速度极快。
未来一年,各社交平台将加速社交相关生态的整合,以社交为基础打造沟通、娱乐、生活、购物和学习的在线一站式服务平台。
(1)在沟通方面,腾讯提出乐在沟通的产品理念,QQ和微信将继续提升语音和视频沟通的产品体验,尤其是QQ在多人视频沟通方面,以提升在工作场景和教育场景下的一对多和多对多的沟通体验;新浪微博也在测试群沟通功能,期待在社交沟通方面抢占更多的份额。
(2)在娱乐方面,腾讯、新浪、人人等社交平台都积极为用户提供PC游戏和移动游戏服务,在社交用户的大盘上进行很好的游戏商业化,2014年这些社交平台在移动游戏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发展,预计未来两年将更为重视社交用户的移动游戏方向。
(3)在生活方面,2014年初,腾讯投资入股大众点评,占股20%,快速抢占生活O2O的入口;而在更早之前,腾讯就投资了嘀嘀打车。
未来一年,在生活化方面社交平台将继续加速整合的速度,以投资或者收购的方式快速拓展市场。
(4)在购物方面,2014年初,腾讯以2.14亿美元入股京东15%的股份,合作有利于两者在电商领域的快速发展;而在2013年,阿里巴巴以5.86亿美元购入新浪微博18%的股份,同时两者展开全面战略合作,在未来,阿里还有权按事先约定的定价方式,将新浪微博的持股升至30%。
在未来一年,社交平台将继续加大电商领域的合作力度,尤其是促进社交和移动电商的融合。
(5)在学习方面,社交平台将发挥其天然沟通能力和用户资源的优势,发力在线教育。
以腾讯为例,“腾讯课堂”从两方面发力在线教育:一方面以QQ群为网络课堂做直播教育,而另一方面以精品课为资源平台做录播教育。
同时,腾讯和新东方在2014年7月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微学明日”,进军移动学习市场。
2014年2月YY也正式宣布进军在线教育,分拆出独立品牌100教育。
预计2015年,社交平台更加重视教育市场的发展和投资,竞争愈加激烈。
市场经济电力十大龙头股有哪些?
市场经济电力十大龙头股有哪些?
电力十大龙头股有哪些,中国龙头股是引领中国股市的重要力量,它们具有强大的盈利能力和良好的市场前景,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下面小编带来电力十大龙头股有哪些,对于各位来说大有好处,一起看看吧。
电力十大龙头股有哪些
电力十大龙头股是指在中国电力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十家电力公司,包括华电、国电、大唐等,这些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有非常多的发电厂和电网资源,可提供稳定的供电服务。
这些公司拥有获得政府支持的特权,比如批准新的发电厂建设项目,获取新的电网建设权等等,因此它们具有非常强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能源需求的增长,电力十大龙头股的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这些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也在稳步增长。
其中代表性的就是华电这家公司,它在国内外拥有数十家发电厂和电网项目,使其成为中国电力行业最大的龙头公司之一。
同时,这些公司也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比如增加市场竞争、提高效率、推行清洁能源等等。
未来,电力十大龙头股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能源需求的满足做出贡献。
与此同时,这些公司也要继续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通过创新技术和提高核心竞争力,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基建十大龙头股
1、5G基站建设
5G是指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高速率、低延时、大连接等特点。
设备龙头:中兴通讯
高速光模块龙头:中际旭创
射频材料龙头:生益科技
天线龙头:飞荣达
光通信龙头:烽火通信
无线射频龙头:深南电路(PCB)、沪电股份(PCB)、东山精密(滤波器)
核心网络龙头:紫光股份
2、特高压
特高压,是指±800千伏及以上的直流电和1000千伏及以上交流电的电压等级。
电力设备龙头:国电南瑞、思源电气、许继电气
变压器龙头:特变电工、中国西电、保变电气
高压开关设备:平高电气
能源建设:中国能建
电力自动化:四方股份
3、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
高铁:京沪高铁、中国中车、中国通号、中铁工业
4、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充电桩类似加油机,可以给电动汽车充电。
随着电动汽车的不断推广,充电桩仍然拥有广阔的前景。
充电桩:中鼎股份、中恒电气、固德威、阳光电源、特变电工、杉杉股份
5、大数据中心
互联网数据中心,英文为InternetDataCenter,简称IDC,有一条庞大的产业链。
数据中心:中科曙光、海量数据、数据港、广电网络、科华数据、光环新网
云计算:广联达、用友网络、金山办公、恒生电子、宝信软件、紫光股份。
中国传媒十大上市龙头股是哪些
传媒十大龙头公司分别是:中视传媒、华谊兄弟、东方传媒SMG、凤凰传媒、新华传媒、浙报传媒、电广传媒、光线传媒、华闻传媒、粤传媒。
1、中视传媒
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注册于上海浦东,1997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在北京、江苏无锡、广东南海、浙江杭州四地设有分支机构。
2、华谊兄弟
华谊兄弟传媒是中国最知名的综合性娱乐军团之一,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旗下有华谊兄弟时代文化经纪有限公司、华谊兄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华谊兄弟电视节目事业有限公司、华谊兄弟音乐有限公司、华谊兄弟广告有限公司、华谊兄弟时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
3、东方传媒SMG
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统称“SMG”)由原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和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于2014年3月全面整合而成。
4、凤凰传媒
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具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出版发行公司之一,兼有内容生产和渠道优势,是全国出版发行行业的龙头企业,也是中国上市公司的标杆企业之一。
5、新华传媒
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横跨出版发行和报刊经营行业的大型传媒企业,也是中国出版发行第一股。
6、浙报传媒
浙报传媒以投资与经营现代传媒产业为核心业务,致力于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科学发展能力,秉承“传媒控制资本,资本壮大传媒”的发展理念,坚持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社会责任,立志把公司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传媒集团和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
7、电广传媒
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十大传媒公司,行业著名品牌,中国传媒第一股企业,跨媒体、跨地域、综合性的国际传媒产业集团。
8、光线传媒
光线传媒的定位是中国最大的多媒体视频内容提供商和运营商。
9、华闻传媒
华闻传媒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于1992年12月以定向募集方式发起设立的国内燃气行业首家股份制企业。
2006年11月,更名为华闻传媒投资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2月,更为现名。
10、粤传媒
广东广州日报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十大传媒公司,首家获得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上市的报业传媒公司,广州市出版印刷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大型文化传媒企业。
2023大科技股票的十大龙头股
1.介绍大科技股票行业
大科技股票是指科技领域中市值最大的公司,主要涉及互联网、电子、通信、半导体等领域,是世界经济中的熠熠之星。
在国际经济环境下,科技产业的发展逐渐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2.大科技股票行业的发展趋势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技术创新和全球数字化浪潮的推动已经创造了许多机遇,进一步促进了科技产业的发展。
2023年,大科技股票市场应该会迎来一个全新的增长浪潮,并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如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这将为大科技股票市场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大科技行业的十大龙头股
目前,大科技股票行业的龙头股涉及众多领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十大公司包括:苹果、阿里巴巴、亚马逊、Facebook、谷歌、英特尔、微软、中国移动、三星电子和AT&T。
4.苹果
苹果作为大科技行业的代表公司之一,近年来在智能手机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其强大的处于操作系统和自主研发芯片的技术实力,也使其在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硬件设备市场保持着市场领导地位。
5.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在电商、移动支付、金融和云计算等领域,都有着优秀的运营和收益表现。
随着中国市场继续蓬勃发展,阿里巴巴有望在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中继续领先。
6.亚马逊
亚马逊则是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之一,并且已经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建立了强大的服务体系。
未来,亚马逊将继续推进物流和人工智能等领域,进一步扩大其市场份额。
和谷歌
Facebook和谷歌这两家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庞大且快速增长的用户数量,在社交媒体、在线广告和搜索引擎等领域都有着不可动摇的市场地位。
未来,这两家公司将继续扩大其领先优势,进一步实现公司的规模扩张和收益增长。
8.英特尔和微软
英特尔和微软是大科技行业中领域性最强的成员之一,分别专注于半导体及微处理器和计算机软件领域。
这两家公司在国际市场中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力求实现产品创新和市场扩张。
9.中国移动
中国移动是全球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之一,拥有广泛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和业务收入。
这家公司还投资建设了一个庞大的基础设施网络,从而保证稳定和高质量的服务。
10.三星电子和AT&T
三星电子和AT&T分别代表了电子设备和通信运营领域。
这两家公司都在全球市场中拥有广泛的用户群体和市场份额,致力于引领行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地产股票的十大龙头股
1.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2.中国恒大集团有限公司()
3.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
4.中国华润(集团)有限公司()
5.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6.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7.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
8.中国金茂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9.中国绿地控股有限公司()
10.中国恒生地产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