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域名作为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注册和使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之一,中国的域名注册历史和发展历程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互联网域名注册的历史背景、发展轨迹以及未来趋势,以期对读者全面了解中国互联网文化有所启示。
二、中国互联网域名注册的历史背景
1. 初始阶段: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随着互联网在中国逐渐普及,域名注册开始受到关注。当时,中国的域名市场主要由国际顶级域名(如.com、.net等)构成,国内用户开始尝试注册和使用这些域名。
2. 政策引导:为了推动国家信息化进程,政府逐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注册域名。例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成立,为中国的域名注册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行政管理。
3. 多元化发展: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域名的种类也逐渐丰富,如国家域名.cn、地域域名等,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
三、中国互联网域名注册的发展轨迹
1. 数量增长:自2000年以来,中国域名注册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据统计,截至2023年,中国的域名总数已经达到数亿级别。
2. 市场竞争: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域名注册服务商的数量也在增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大服务商纷纷推出优惠政策和增值服务,以吸引用户。
3. 行业应用:域名注册已渗透到各个行业,如电商、金融、教育等。域名的使用不仅限于网站访问,还涉及到品牌保护、市场推广等方面。
4. 技术创新: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域名注册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例如,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域名注册可以确保域名的唯一性和安全性。
四、中国互联网域名注册的未来发展
1.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中国域名注册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域名注册数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2. 政策支持:政府将继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域名注册作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受益于政策的支持。
3. 国际化发展:随着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地位逐渐提升,国际化域名(如.com、.net等)的注册需求将不断增长。同时,中国企业也将更多地参与到全球域名市场的竞争中。
4. 技术创新与应用拓展:未来,域名注册技术将不断创新,应用领域也将更加广泛。例如,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将为域名注册提供新的应用场景。
5. 用户体验优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域名注册服务商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的优化。用户将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域名注册服务。
五、结语
中国互联网域名注册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未来还将继续扩大市场规模、深化技术创新和拓展应用领域。
深入了解中国互联网域名注册的历史与未来发展,对于全面认识中国互联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成熟,我们期待中国互联网域名注册市场在未来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域名科普之“.中国”域名
中国救援力量的新标识:蓝天救援队与.中国域名的联结</
中国救援领域的标志性力量——蓝天救援队</,最近以.中国域名强化了其在线存在。
只需在浏览器地址栏键入“蓝天救援.中国”或“蓝天救援队.中国”,中文字符的直观性和便利性让访问官网变得易如反掌。
蓝天救援队总指挥张勇强调:“.中国域名与我们的公益形象完美契合,它在国内象征着专业救援的专业形象,而在国际上,它代表了中国的救援实力。”
历史的突破与全球认可</
2010年,随着ICANN会议的决议,.中国作为首个纯中文顶级域,正式加入了全球互联网根域名体系,从此,全球网民可以用汉字这一独特的语言标识接入网络,这无疑是中国文化在数字领域的重大进步。
十年来,.中国域名经历了飞跃式发展,提供了跨平台、多浏览器的无缝体验,汉字的形义结合,既便于记忆,又成为企业品牌形象的有效载体。
超越语言障碍,打造企业与网民的桥梁</
.中国域名以其易记和直观的特性,迎合了全球华语用户的使用习惯,不仅是企业网站识别度的提升,更成为企业与网民之间理解与沟通的桥梁,推动了网络营销的精准实施。
国内外企业、跨国公司对.中国域名的青睐,彰显了中国文化在全球互联网资源中的份量。
随着个人用户开放,.中国域名将在个性化邮箱、社交媒体等更多领域融入日常生活,为华语互联网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安全与便捷的双重保障</
业内专家指出,.中国域名的使用不仅方便记忆,而且通过严格的审核机制,有效防止了假冒网站的滋生,为用户提供了安全的上网环境。
随着中国影响力提升,中文域名的价值也在不断提升。
以中文为特色的.中国域名,正吸引更多用户选择,未来将为更多网民和机构提供更深度的服务。
了解与注册</
关于.中国域名的注册规则,包括注册期限(1-10年)、续期期限(1-10年)、长度(1-63字符),以及赎回和续费宽限期等,都为用户提供了灵活且便捷的选择。
中文域名支持国际化注册,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均可轻松注册。
对于过期的域名,经过特定的生命周期后,符合条件的用户可重新申请。
最后,.中国域名的转入服务也是一大亮点,用户可以便捷地将其他域名转入新网,享受无缝的域名管理体验。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我国Internet的发展,经历了1994年开始的科研教育上网,1996年的百姓上网,到1999年的政府上网,2000年的企业上网。
它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按其应用性质来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86~1993为第一个阶段,是电子邮件使用阶段;1994~1995为第二个阶段,是教育科研应用阶段;1996~1997为第三阶段,是商业应用阶段;1998~2000为第四阶段,是普及阶段。
按时间顺序来分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阶段为萌芽时期,第二阶段是初创时期,第三、第四阶段为发展时期。
其中,第三阶段为低速发展时期,第四阶段为高速发展时期。
一、电子邮件使用阶段:1986~1993这一阶段是从1986年到1993年底,它又分为两个小过渡阶段,即直接利用国外Internet阶段和国外为中国代理网点阶段。
1.直接利用国外的Internet阶段:我国最早使用Internet是从1986年开始的。
当时国内的一些科研单位,通过长途电话拨号到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联机数据库检索。
不久,通过拨号上网与这些国家的Internet联系,进行E-mail通信。
1988年,清华大学校园网通过X.25网与加拿大UBC大学联接,开通了电子邮件应用。
与此同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DECNET成为西欧中心DECNET的延伸,实现了计算机国际远程联网及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电子邮件通信。
1989年5月,中国研究网(CRN)也通过X.25试验网实现了与德国研究网(DFN)的互联。
2.国外网点代理阶段:从1990年开始,利用欧洲国家的计算机作为网点,在X.25网与Internet之间进行转接,我国CNPAC科技用户实现了与Internet用户的E-mail通信。
10月注册登记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并且从此开通了使用中国顶级域名CN的国际电子邮件服务。
由于当时中国还未能正式联入Internet,所以委托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运行CN域名服务器。
1991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DECNET协议,以X.25方式联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LIVEMORE实验室,开通了电子邮件通信。
1993年3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开通了一条64Kbps国际数据信息线路,联接中科院高能所和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运行DECNET协议,这时还不能提供完全的Internet功能,但经SLAC中心的转接,可以与Internet进行E-mail通信。
有了这条专线后,通信能力大大提高,通信费用大为降低,促进了Internet的部分功能在中国的应用。
3.互联网络建设开始启动:早在1989年9月,原国家计委就组织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工程招标。
经过3年的建设到1992年,NCFC工程的院校网,即中科院院网(CASNET),连接了中关村地区30多个研究所及中科院院部,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北京大学校园网(PUNET)全部完成建设,1993年8月国家启动金桥工程前期建设。
二、教育科研应用阶段:1994~1995这一阶段已正式与Internet联接,能够提供Internet的全部功能和服务。
主要是为教育和科研服务。
1.正式接入Internet:1994年4月20日通过美国Sprint公司接入Internet,开通了一条64K国际专线,通过TCP/IP联接实现了与Internet全部功能的对接。
从此,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有Internet的国家。
1994年5月15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国内第一个Web服务器,推出第一套网页。
到此为止,中国的Internet建设事业还只是在北京地区的高校和科研单位中点点滴滴地边使用、边建设、边发展,还没有向外辐射发展。
1995年3月是Internet建设事业从北京向外辐射发展的时期。
当时中科院完成了上海、合肥、武汉、南京4个分院的联接,迈出了Internet向全国扩展的第一步。
2.四大网络的产生和发展(1)CSTNET(中国科学技术网)的产生和发展:1995年4月,中科院启动了京外单位联网工程,也就是“百所联网工程”。
它联接了全国12个分院,100多个研究所,用户超过1万人。
CSTNET成为中科院的主干网,在中国科研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
(2)CERNET(中国教育和科研网)的产生和发展:1993年12月开始立项,1995年12月实现与Internet连接。
网络分成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三级。
除了清华大学的网络中心及北京大学外,还包括上海、南京、广州、武汉、西安、成都和沈阳等八大城市10所大学,分别用DDN在线相互联通,构成CERNET的10个骨干结点,进而推进“百校联网”计划。
CRENET的服务对象包括全国1000多所大学,300多万教师、研究生和在校生,还有4万所中学的550万名师生和16万所小学的1�2亿师生。
(3)CHINANET(中国公用计算机网)的产生和发展:CHINANET是邮电部门经营管理的中国公用Internet网,是中国Internet骨干网。
1994年9月开始启动建设。
用户可以通过CHINANET的灵活接入方式,方便地接入全球Internet。
它已经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多个城市的接入网已经建成。
1995年6月完成一期工程并正式向用户提供服务。
全国各地用户可通过公用电话网、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中国数字数据网等线路以电话拨号入网,通过帧中继入网、专线入网等方式联接,接受Internet服务。
(4)CHINAGBN(中国金桥信息网)的产生和发展:1996年9月6日正式宣布开通并提供服务是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
服务对象的侧重点是公司、企业,主要提供专线集团用户的接入服务和个人用户的单点上网服务。
三、商业应用阶段:1996~.四大网络全面开通并全面提供Internet服务:1996年1月,中国公用计算机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正式开通,全国范围内的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开始提供服务。
CHINANET作为商用网向社会公众提供Internet服务,标志着中国Internet的发展进入商用阶段。
从此,Internet这一新生事物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如一股狂飙风席卷中国大地。
CHINANET在全国范围内热火朝天地建设骨干网,陆续在各大城市开通业务。
1996年9月,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联入美国的256K专线正式开通,又为Internet商业服务注入了新的力量。
同年11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开通2M国际信道。
12月,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169网)开始全面启动,广东视聆通、天府热线、上海热线作为首批站点正式开通。
同时,全国各地的ISP也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兴起。
据统计,在1996年底,中国的Internet用户已达15万,接入网络的计算机达5万多台,仅在北京地区就有30多家ISP开始营业,如中网、东方网景、瀛海威等,它们的规模甚至超过了官方相应的机构,成为推动中国Internet发展的重要力量。
尤其是NCFC、CHINANET、CERNET、CHINAGBN这四大网络的开通,使中国Internet的主干网初具规模。
2.管理进入专业化:1996年1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立。
同年2月11日,国务院发布第195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暂行规定》。
1997年5月30日,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授权中科院组建和管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授权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中心与CNNIC签约并管理二级。
1997年6月3日,中科院组建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行使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职责。
同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成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工作委员会。
3.商业应用: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一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据该报告统计,截止到1997年10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29�9万台,上网用户62万人,CN下注册的域名4066个,WWW站点1500个,国际出口带宽18�64Mbps。
四大网络大力发展了各自的下属网络和用户。
其中,中国教育和科研网在国内联接了300多个大学的校园网,每天上网的用户人数超过15万。
中国科学技术网已经联接了中科院所属的大部分科研院所及30多个勘察部门的网络;已有200多个接入网络连接1万多台计算机。
中国公用计算机网已覆盖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在200多个城市设有节点。
中国金桥信息网也在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70多个节点。
四、快速发展阶段:1998~2000在这一阶段我国的Internet沿着两个方向迅速发展,一是商业网络迅速发展,二是政府上网工程和企业上网工程开始启动。
1.商业网络发展迅猛:1998年2月,我国直接接入互联网络的计算机有6�4万台,拨号接入互联网络的计算机达34万台,接入网络的总数已过1000个,使用互联网络的用户已超过80万。
到1998年6月30日,上网计算机总台数为54�2万台,上网用户为117�5万人,CN下注册的域名为9415个,WWW站点为3700个,国际出口带宽为84�64Mbps。
半年之后,1999年1月,上网的计算机台数为74�7万台,增长40%,上网用户数为210万人,增长达80%,CN下注册的域名数为个,增长96%,WWW站点为5300个,增长43%,国际出口带宽为143M256K,增长58%。
2.政府上网工程开始启动:1999年1月22日,“政府上网年”的第一幕正式拉开,由原国家经贸委信息中心和中国电信共同主办,联合48个部委和国务院直属机构共同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正式启动。
其目的在于推动各级政府部门将公众信息资源及其应用系统上网,全面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
同年6月,外交部、科技部、文化部、建设部、农业部、信息产业部等前期上网的政府网址联合进行了网上展示,随着展示的成功立即掀起了政府上网高潮。
发起单位从原来的48家增加到57家,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国务院办公厅、国防科工委等单位也加入了发起单位行列。
在同一时间,也有34个部委办的政府网站正式开通,并且还有一些行业信息网站以及各省、地市的政府网站也陆续开通。
在1999年里,有60%以上的部委、办、局和各级政府部门在163、169网上建立起正式网站。
到2000年时,80%以上的各级政府及各个部门在网上建有正式站点,并提供信息共享和便民应用项目。
商城域名的中文域名的故事
域名,被形象地称为“计算机的门牌号”。
一直以来,英文始终是互联网资源的主要描述语言,域名也不例外。
自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起,多名中国互联网专家致力于推动中文域名国际标准的制定,终于让“计算机门牌号”用上了汉字。
20年来,中文域名作为中华文化象征植入互联网,其艰难的步伐正像一部剧情曲折的电影。
如今,中文域名的普及和发展已深深影响了我国在国际互联网社群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国家顶级域名“”出现的“.中国”域名,向国际社会郑重地宣告了我国的信息主权。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
同年,域名服务器回归中国。
三年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成立。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钱华林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起当时的情景:7个人、一间办公室、满地电线、一台和台式机主机箱差不多大的服务器……尽管设备相对简陋,但CNNIC的成立,意味着全球根域名系统升起了一面中国国旗,几代中国互联网技术专家建设国家顶级域名系统的心愿终于实现。
中国毫无悬念地成为全球网民最多的国家,已经足以成为互联网大国。
然而,由于语言的限制,中国却一直无法胜任互联网强国的称号—网页是中文的,浏览的内容是中文的,但作为互联网基础服务的域名却是英文的。
“对于以中文作为母语的全球华人而言,英文始终是外来的和尚。
”CNNIC负责人李晓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使用中文域名和中文电子邮件将有助于增强民族感和文化认同感,促进世界范围内华人社群文化和语言交流便利性。
”自那时起,CNNIC的互联网专家就开始致力于中文域名的申请及国际标准的制定。
据李晓东回忆,由于中文的特殊性,在申请“.中国”域名时,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国/中国”简繁体等效的问题。
“这个在国人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却为中文域名写入全球根域名体系设置了诸多障碍。
”他说。
2000年,CNNIC联合港澳台地区的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TWNIC、HKNIC、MONIC)在北京正式发起成立了中文域名协调联合会(CDNC)。
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互联网工作者有了互动平台,共同制定中文域名技术标准和注册管理规范,协调相关国家和地区中文域名的运行,并与国际互联网络组织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以尽快制定和推出有关国际标准。
针对这个问题,就算CDNC内部也经过了多次激烈的讨论。
“我印象中最艰苦的一次,是一个礼拜之内连开两次会,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专家都跑到北京开会,一起商量解决方案。
”李晓东说,“会上大家争论的口沫横飞,甚至有些真的是拍案而起,都是想找出一种解决方案,来消除分歧。
”解决方案最终成功推出,让整个国际互联网界颇为意外。
“我们能这么快统一起来,为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李晓东说。
2004年4月,CNNIC联合TWNIC、JPNIC、KRNIC制定了《中日韩多语种域名注册标准》(编号RFC3743),这是国内第二个互联网国际标准,该标准主要为解决多语种域名上网中汉字简繁体等效问题提供科学完善的技术方案。
RFC3743是中国对世界互联网异体字等效互通技术作出的贡献。
汉语使用者的力量和声音引起了互联网工程任务组会议(IETF)的关注。
IETF向CNNIC发出了邀请函,开启了中国制定国际标准的庄严时刻。
2001年3月,CNNIC技术专家首次代表中国赴美国参加第48届互联网工程任务组会议。
会议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顺利,300多名参会者中,只有3个中国人,钱华林便是其中之一。
“没有一个外国专家愿意耐心听我们解释中文域名的价值。
”会议的场景给钱华林带来了难以名状的挫败感。
这样的挫败感也在中国技术专家心里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在多次国际大型会议上,只要中国参会者呼吁推进中文域名,便有人会提出刁难的质疑—如果多语种域名真的实施了,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用户来说,在地址栏出现的其他文字就像是乱码一样无法辨识,这难道不是对互联网的分裂吗?在李晓东等多名互联网专家的回忆里,中文域名起步阶段充满了艰辛。
正是专家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包括简繁体等效解决方案、部署与实施政策等方面的斡旋,才让中文域名逐步走上了世界互联网的舞台。
在互联网界,国际互联网络名字与编号分配机构(ICANN)拥有全球互联网的最高决策权,经常被视为“互联网世界的联合国”。
中文域名究竟能不能在互联网中使用,也需要依赖ICANN的决定。
李晓东等人作为代表先后前往肯尼亚和美国参加ICANN会议,与国外同行做大量的沟通工作,其中包括简繁体等效的解决方案、部署与实施的政策等方面的斡旋。
但是,ICANN的理事职位一直由欧美日等互联网发达国家的代表担任。
拥有网民人数仅次于美国的中国,尽管多次参会,却在ICANN中一直没有拥有决定性的发言权。
直到2003年6月,钱华林成功当选ICANN理事会理事,任期三年。
中国专家终于能够参与国际互联网决策。
钱华林是中国互联网重要的开创者之一。
20世纪90年代初,钱华林在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项目“中关村(,股吧)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简称NCFC)”担任技术负责人,该项目最终搭建的示范网络,正是中国互联网的雏形。
同时,也正是经过他在国际会议上的多次呼吁,最终实现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今年3月,钱华林入选国际互联网协会(Internet Society,ISOC)评选的“互联网名人堂”,成为继中科院原副院长胡启恒院士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从此,中国作为互联网大国,在国际互联网界拥有了自己的发言权。
中国专家为推进中文域名的努力逐渐突出重围,特别在国际标准制定上崭露头角。
2006年,CNNIC主导成立了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邮件地址国际化标准工作组(EAI),由李晓东担任联合主席。
这是首个由中国人担任联合主席的IETF工作组。
两年后,IETF正式发布了邮件地址国际化的三个核心标准:RFC5335、RFC5336和RFC5337。
其中起核心作用的RFC5336《SMTP扩展支持国际化邮件地址》由CNNIC主导制定。
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专家的参与,“.中国”写入全球根域名系统的技术难题或国际标准问题逐一化解。
在2009年召开的ICANN第36届年会上,ICANN表决通过了《“.中国”等非英文域名后缀快速通道实施计划》,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英文域名的国际申请和全球部署将正式进入“快车道”。
2009年底,CNNIC代表中国正式向ICANN递交了简、繁体“.中国”域名国际申请。
2010年6月,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第38届互联网名称与编号分配机构(ICANN)年会上,ICANN理事会通过表决,“.中国”简繁体域名入根国际申请完成所有评审环节。
这意味着“.中国”简繁体作为中文顶级域名,正式纳入全球互联网根域名体系。
时任ICANN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德·贝克斯托姆(Rod Beckstrom)会后表示:“这一决议对全球华人网民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变化。
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说中文,这意味着中国域名把潜在网民数量提高了10亿人。
” 经过多年积累,推动中文域名写入全球根域名系统已经取得了多项实质性进展。
2012年以来,CNNIC陆续推动发布了关于中文邮件(多语种邮件)的RFC6531、RFC6855和RFC6856等多语种邮件IETF核心技术标准。
2012年6月,钱华林研究员正式发出首封多语种邮箱电子邮件。
2013年4月,专注邮件技术研发的行业知名公司盈世公司(Coremail)在北京正式发布了首款支持国际化多语种邮箱电子邮件技术的商用软件;今年7月,世界三大主流邮件开源系统之一的Postfix在其官方主页发布可支持IETF多语种邮件协议标准的Postfix新系统;8月,全球邮件服务供应商谷歌也在其官方博客正式宣布支持多语种邮件IETF RFC6531等国际技术标准。
如今,跨越全球的国际化多语种邮箱电子邮件经过4年多的运作和推广,中文域名已经成为应用最早、注册规模最大、应用人数最多的多语种域名,并已成为影响全球中文互联网社群、扩大中文互联网影响的基础性资源。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互联网技术专家构建的“汉语世界”已经开始让全球华人受益。
ICANN前首席执行官罗德·贝克斯托姆评价:“这是使用非拉丁文字的半个人类的一大步,例如整个亚非和世界其他讲阿拉伯文、中文和韩文的地区。
”互联网技术专家认为,中文域名的使用,摆脱了仅限于26个拉丁字母网址的束缚,将大大有助于非拉丁字母语文国家互联网的普及和利用,减少与拉丁字母语文国家的差距。
自2010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中央和国家机关单位向政务和公益机构域名注册管理中心报送了专用中文域名,其中超过半数的域名已正式注册开通使用。
例如,访问中科院网站可直接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中科院.公益”。
今年7月,中文新通用顶级域名“.公司”“.网络”正式开放注册,这是继2010年“.中国”作为国家顶级域名、也是第一个中文顶级域名被正式纳入全球互联网根域名体系以来,中文顶级域名在全球战略部署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
李晓东指出:“从国家战略角度来看,推广中文域名,将成为下一代互联网域名的多样化和深层次文化渗透主要发展趋势,是能否抓住话语权的必要环节。
”他认为,积极推广中文域名将进一步方便中文用户上网,缩小数字鸿沟,促进母语交流,增强全球华人社区的凝聚力,进一步强化“中文—中华民族的标志”在世界互联网沟通中的强势地位,是我国在互联网战场上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的必要保障。
十多年来,中国互联网技术专家不仅推进了国际谈判的进程,还将中文域名的种种复杂技术从实验室推向了国际标准。
未来,中文域名将建立起国际互联网中名符其实的“汉语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