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服务器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作为网络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器承载着数据存储、处理、传输等多项功能,对于企业的日常运营和长远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服务器的角色及其在企业高效运转中的关键作用,同时阐述深入理解服务理念的重要性。
二、服务器的定义与分类
服务器是指在网络环境中,提供数据存储、传输、处理及运行应用程序等功能的计算机设备。
根据用途和性能的不同,服务器可分为多种类型,如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服务器在企业的不同场景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三、服务器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
1. 数据存储与处理:服务器是企业数据的主要存储和处理中心,负责存储和管理企业的关键业务数据。通过高效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服务器可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高效性,为企业的决策分析提供有力支持。
2. 应用程序运行:服务器可以运行各种企业应用程序,如ERP、CRM等,帮助企业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工作效率。
3. 文件共享与协同工作:通过文件服务器,企业可以实现文件的集中存储和共享,方便员工之间的协作和沟通,提高团队协作效率。
4. 负载均衡与网络安全:服务器可以承担负载均衡的任务,确保企业网络的高可用性。同时,服务器还可以部署各种安全策略,保护企业网络免受攻击,保障企业数据的安全。
四、服务器助力企业高效运转的关键要素
1. 稳定性:服务器的稳定性是企业高效运转的基础。一旦服务器出现故障或宕机,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因此,选择高性能、高稳定性的服务器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2. 安全性:在数字化时代,数据是企业的重要资产。服务器作为数据存储和处理中心,必须保障数据的安全性。企业应选择具备强大安全性能的服务器,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更新,以确保企业数据的安全。
3. 可扩展性: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发展,对服务器的性能需求也会不断提高。因此,选择具备良好可扩展性的服务器,可以适应企业未来的业务需求,避免频繁更换设备带来的成本和时间成本。
4. 高效性能:服务器的性能直接影响企业的业务效率。高性能的服务器可以确保快速的数据处理、传输和响应速度,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员工工作效率。
五、深入理解服务理念的重要性
1. 提升服务质量:通过深入理解服务理念,企业可以持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2. 增强客户满意度:优质的服务可以增进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和忠诚度,提高客户满意度,为企业赢得良好的口碑和市场份额。
3. 促进企业创新:服务理念的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理解服务理念,企业可以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和方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六、结论
服务器作为企业高效运转的关键要素,承载着数据存储、处理、传输等多项功能。
在选择服务器时,企业应关注其稳定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和高效性能等方面。
同时,深入理解服务理念对于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客户满意度和促进企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发挥服务器的最大效能,推动企业实现高效、稳健的发展。
如何高效的做好IT运维管理
IT管理和运维工作涵盖了各行业的各岗位中,如何提高工作效率,规避风险,更好的做好IT管理和运维工作,已经成为一个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新兴课题。
笔者认为,应从两个层面加强和完善IT管理和运维工作,可以改善IT运维工作的现状。
方法/步骤转变IT运维管理工作方式和理念。
强调从技术型向管理型转变。
各企事业单位的应用系统和网络系统已经成支撑业务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保证应用系统和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使用成为了IT运维工作的重中之重。
IT运维部门的职能应当从传统的重服务轻管理,逐步转变为服务与管理并行,规范化与人性化相辅相成的模式,以适应现代化信息的工作模式。
建立完善的内部信息共享平台。
从基础设施。
应用系统和业务服务三个方面打造完善的信息共享和资源监控平台。
能建立有效的信息资源库,减低对关键技术人员的依赖,为日常IT运维和 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保障:基础设施管理方面,对网络,应用系统软、硬件等资源进行细化管理,详细记录电子设备的出入库、维保、报废等环节。
保证资源的有效 利用;应用系统管理方面,对于各类应用系统的备份,日常维护进行有效管理控制,保证所有应用系统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及时性、可用性和完整性,并根据实 际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完善或更新;业务服务管理方面,尽可能的记录所有的事件要素,包括问题描述、解决方案、操作人员等等。
使得部门对人员的考核有了量化 的标准,同时这个过程也有助于知识积累,形成有效的知识库,可以极大地减少对关键人员的依赖,降低人员流失的风险。
清理、简化现有IT运维管理制度。
形成适合企事业单位管理实际的制度体系。
以建立完整、规范、有效的内部规章制度体系为目标,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按照适用、可行、合法、有效的原则,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自查和清理。
按照IT运维管理工 作的职能分工分层次、分步骤地对制订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规程进行分类清理,从制度内容的适用性、可行性、依据和效力的合法性、执行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了逐 条审核,并结合实际工作,对上级部门制订的内部管理制度与当前实际工作不符的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
逐步摈弃传统的“人管人”的工作模式,形成以制度带动 人,以制度带动工作的长效机制。
建立例行巡查和通报制度。
IT运维部门的负责人和业务主管可通过内部信息共享这一平台,对业务进行有效的 监督。
一是定期对记录的相关事项进行巡查,审计已登记发生事项的规范性。
二是对正在发生的事件实时跟踪,及时了解事件的进展状况。
规范各个流程的操作,从 源头避免业务差错的发生。
三是建立采集问题,核实整改问题及问题通报三个环节的通报机制,以提升力IT运维管理的效率。
加强与内部审计部门的业务合作。
内部控制审计对组织治理、风险管理、改善控制效率和效果等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IT运维部门可配合内部审计部门进行运维管理,将内部控制审计作为常态化审计类型,通过这种方式,突出内控特点,运用规范的审计方法和评价体系,注重从控制、风险、管理等宏观层面查找问题、提出建议,以达到促进IT运维管理工作,完善内控和加强管理的目的。
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加强督导、整改等工作的实效。
在IT运维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完善的IT运维管理工作规范和流程,在这点上。
可以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事业单位内部进一步规范制度、程序和方法,形成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强化重要业务环节的风险控制。
加大检查力度,切实有效地推进督导、整改工作,建立内控管理的长效机制。
加强与内部审计部门的沟通交流和人员培训,培养复合型管理人员。
定期组织IT运维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学习交流,探讨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交流内控管理的心得体会,充分发挥IT运维的技术优势和内控的管理优势,通过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和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网络和内部控制管理组织体系。
该如何理解ERP?
ERP 是英文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的简写,意思是企业资源规划。
它实际上是一个软件系统,其作用是将企业内部增值链上的各个功能部门的运作过程系统化与优化,并将它们集成为一体,使整个企业的运作能够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充分地实现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减少摩擦。
通过对企业所有资源的整体规划与调度,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分配。
ERP在对企业各个部门的运作的集成时必须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与思想,发展战略与实现手段设计到系统中去,并通过对ERP系统的实施而得以实现。
ERP 不是神话 很多企业老总们认为,只要上了ERP,企业的很多管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遗憾的是,ERP若被当作灵丹妙药来服用的话,必然会让人失望。
事实上,ERP作为一种系统软件,其本身并非是一种战略,而是一种战略的实现工具,其功能仅仅是将企业的商务流程与数据组织化、编码化与标准化,并使之成为支持公司商务的信息。
ERP实施周期长,费用大,企业一定要在资金上、认识上、信息基础上、心理上有充分的准备是才可以上马,否则其结果不但不能够为企业带来预期的效益,有时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为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ERP是否能够带来成功,关键在于组织实施。
选择ERP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
在选择ERP系统时,企业老总们通常会问“那一种最好?” 事实上,ERP系统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每个ERP系统,不论其企业规模大小,都是基于一种管理理念设计与开发的。
一般地讲,如果ERP系统的管理理念与企业的相近,则实施成功的把握较大,反之则较小。
当企业与系统的管理思想不一致时,有两种选择:修改系统以适应企业体制的要求或者是改革企业体制以适应系统的要求。
在二者中做出选择的时候要进行效益与成本分析、比较二者的利益、改造与修改成本,以及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很多企业老总们这样认为:系统的管理思想是很多优秀企业的管理思想的总结,因此企业应该尽量地向系统的管理思想上靠。
其实不然,企业的管理思想通常是在特定的商业环境中长期磨合出来的,企业的存在与赢利就证明了其存在的价值。
再者,任何一个子系统在一个大系统中都起到一种均衡的作用。
一旦子系统产生变化,其大系统将会失去平衡。
ERP的实施,不仅要选择最合适的系统,而且要选择最合适的系统集成公司。
系统集成公司作为ERP的实施顾问,除了对ERP系统及其开发工具的了解与掌握外,还应能够深刻理解企业存在的环境,企业的经营理念与文化,对企业与系统的选择上做出正确的判断。
更为重要的是选择一家对企业文化与管理思想认同的系统集成公司,这样企业的管理思想就不会被轻易地忽视。
实施ERP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过程ERP的实施是一个过程,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
如果将ERP的实施当作为一次系统安装,那么企业肯定难于应对ERP的实施将会对企业产生的冲击。
一般地说 ERP的实施需要2到3年的时间才能够见到成效。
它不仅仅牵涉到企业对系统在资金上的投入,而且会要求所有的员工在职责、工作习惯上作出很大的调整,是企业在权、责、利上的再分配。
因此,企业对实施 ERP一定要在财力,人力,精力和心理上有充分地准备。
ERP 作为一个过程,其实施顺序的重要性往往被人们忽视。
很多企业实施ERP的顺序都是先上硬件与网络,再上ERP软件,最后进行培训。
这样的顺序造成ERP前期投入很大,实施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由于软件的实施周期很长,等到软件完成时,硬件价值已经大大地贬值,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另外,在软件确定之前对硬件的需求不明确,往往造成硬件的超标准购买,带来不必要的浪费。
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先上培训,再上软件,最后上硬件。
培训工作在内容上可分认识培训与操作培训。
认识培训主要是让相关员工,特别是中层管理人员理解ERP,认同ERP,能够积极地配合实施并对其实施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心理准备。
而操作培训则是让相关员工熟练掌握系统的操作。
软件实施时应分三个阶段:熟悉、简化、自动化。
熟悉是实施单位一定要全面地了解现有的业务流程及其经营的指导思想;简化则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分解成易于理解与控制的子系统;自动化则是将所有的系统实现电脑化控制。
实施一个成功的ERP项目ERP实施失败率如此之高,原因何在呢? 一些学者认为是企业组织结构的不合理;另有一些技术专家认为是企业的决策者不能够下决心对企业的体制与系统作出必要的调整。
这两种观点都有其道理,但是更为重要的两点却是:企业在实施ERP之前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战略取向;ERP系统实施程序具有自我肿大的内在的特性。
而针对性地解决这两个点则是成功实施ERP系统的基本保证。
首先,明确的战略取向决定了ERP系统要实现的目标以及对实现这一目标的系统要求。
ERP系统对贯穿区域,产品,分支机构及职能部门的关于计划安排,采购,预测,与财务等关键数据进行集成。
系统可以实现对上述各个方面在细节上作出准确的反映,并对之进行有效控制。
然而,反映的详细与否,控制的程度的高低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企业的特征与文化,并非为越详细,越高越好。
然而,对细节处理的方法可谓是百家争鸣,各有道理。
倘若企业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取向,象ERP这样庞大的系统很难在总体上得到统一。
其二,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
然而,在ERP实施时企业一定要坚持实施的预算与实施计划,不为一些细节的完善所动,也不要朝令夕改,否则ERP系统程序就会自我肿大,实施周期就会无限制地延迟,费用也会因此而无限地增大。
在制定实施方案时要广泛听取意见,仔细斟酌,一旦实施方案敲定,就应该严格执行方案。
频繁修改实施计划是ERP实施失败的最大原因。
转自一个由 Gartner Group 开发的概念,描述下一代制造商业系统和制造资源计划(MRP II)软件。
它将包含客户/服务架构,使用图形用户接口,应用开放系统制作。
除了已有的标准功能,它还包括其它特性,如品质、过程运作管理、以及调整报告等。
特别是,ERP采用的基础技术将同时给用户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独立性从而更加容易升级。
ERP的关键在于所有用户能够裁剪其应用,因而具有天然的易用性。
Gartner Group提出ERP具备的功能标准应包括四个方面:1.超越MRPⅡ范围的集成功能包括质量管理;试验室管理;流程作业管理;配方管理;产品数据管理;维护管理;管制报告和仓库管理。
2.支持混合方式的制造环境包括既可支持离散又可支持流程的制造环境;按照面向对象的业务模型组合业务过程的能力和国际范围内的应用。
3.支持能动的监控能力,提高业务绩效包括在整个企业内采用控制和工程方法;模拟功能;决策支持和用于生产及分析的图形能力。
4.支持开放的客户机/服务器计算环境包括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图形用户界面(GUI);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CASE),面向对象技术;使用SQL对关系数据库查询;内部集成的工程系统、商业系统、数据采集和外部集成 (EDI)。
ERP是对MRPⅡ的超越,从本质上看,ERP仍然是以MRPⅡ为核心,但在功能和技术上却超越了传统的MRPⅡ,它是以顾客驱动的、基于时间的、面向整个供应链管理的企业资源计划。
一、ERP系统的管理思想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在知识经济时代仅靠自己企业的资源不可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还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才能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满足企业利用全社会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以期进一步提高效率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换句话说,现代企业竞争不是单一企业与单一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供应链与另一个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ERP系统实现了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管理,适应了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需要。
2、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ERP系统支持对混合型生产方式的管理,其管理思想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精益生产LP(Lean Production)”的思想,它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的一种企业经营战略体系。
即企业按大批量生产方式组织生产时,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企业同其销售代理、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已不再简单地是业务往来关系,而是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组成了一个企业的供应链,这即是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
其二是“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的思想。
当市场发生变化,企业遇有特定的市场和产品需求时,企业的基本合作伙伴不一定能满足新产品开发生产的要求,这时,企业会组织一个由特定的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组成的短期或一次性供应链,形成“虚拟工厂”,把供应和协作单位看成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同步工程(SE)”,组织生产,用最短的时间将新产品打入市场,时刻保持产品的高质量、多样化和灵活性,这即是“敏捷制造”的核心思想。
3、体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ERP系统中的计划体系主要包括: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计划、采购计划、销售执行计划、利润计划、财务预算和人力资源计划等,而且这些计划功能与价值控制功能已完全集成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
另一方面,ERP系统通过定义事务处理(Transaction)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与核算方式,以便在事务处理发生的同时自动生成会计核算分录,保证了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数据的一致性。
从而实现了根据财务资金现状,可以追溯资金的来龙去脉,并进一步追溯所发生的相关业务活动,改变了资金信息滞后于物料信息的状况,便于实现事中控制和实时做出决策。
此外,计划、事务处理、控制与决策功能都在整个供应链的业务处理流程中实现,要求在每个流程业务处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工作潜能与责任心,流程与流程之间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以便在有机组织中充分发挥每个的主观能动性与潜能。
实现企业管理从“高耸式”组织结构向“扁平式”组织机构的转变,提高企业对市场动态变化的响应速度。
总之,借助IT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ERP系统得以将很多先进的管理思想变成现实中可实施应用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二、应用ERP与企业的关系ERP是借用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来改造原企业旧的管理模式,是先进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ERP软件在实际的推广应用中,其应用深度和广度都不到位,多数企业的效果不显著,没有引起企业决策者的震动和人们的广泛关注。
1.实施ERP是企业管理全方位的变革企业领导层应该首先是受教育者,其次才是现代管理理论的贯彻者和实施者,规范企业管理及其有关环节,使之成为领导者、管理层及员工自觉的行动,使现代管理意识扎根于企业中,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国外企业实施ERP 似乎没有讨论的余地,全盘接受,自觉性强。
其实,办企业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而我们还要等待思想提高,观念更新,有时还要避开锋芒,迁就陈腐,互相推诿。
如果我们不坚决向这些陋习告别,这场全方位的变革就会反复、甚至夭折。
2.企业管理班子要取得共识要眼睛向内,练好内功,做好管理的基础工作,这是任何再好的应用软件和软件供应商都无法提供的,只能靠自己勤勤恳恳地耕耘。
把ERP的实施称为第一把手工程,这说明了企业的决策者在ERP实施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ERP是一个管理系统,牵动全局,没有第一把手的参与和授权,很难调动全局。
3.ERP的投入是一个系统工程ERP的投入和产出与其他固定资产设备的投入和产出比较,并不那么直观、浅显和明了,投入不可能马上得到回报,见到效益。
ERP的投入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能立竿见影,它所贯彻的主要是管理思想,这是企业管理中的一条红线。
它长期起作用、创效益,在不断深化中向管理要效益。
此外,实施ERP还要因地制宜,因企业而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要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上相应的系统,而不是笼统地都上小型机,或者不顾企业的规模上 WindowsNT,这样长期运作,对企业危害性极大。
其次,这种投入不是一劳永逸的,由于技术的发展很快,随着工作的深入,企业会越来越感到资源的紧缺,因此,每年应有相应的投入,才能保证系统健康地运转。
4.ERP的实施需要复合型人才他们既要懂计算机技术,又要懂管理。
当前高校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个过程和一定的时间,但企业领导者常把这样不多的人才当作一般管理者,没有把他们当作是企业来之不易的财富,是一支重要的队伍。
这与长期忽视管理有关,这些复合型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远远不及市场开拓人员和产品开发者,而是辅助角色,不是政策倾斜对象,这种因素是造成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另外,当企业上ERP时,这些复合型人才起到了先导作用,而一旦管理进入常规,他们似乎又成为多余的人,这已成为必然规律。
在人才市场上,复合型人才最为活跃,那些有眼力的企业家都会下功夫挖掘人才,而这也不利于实施队伍的稳定。
总之,条件具备的企业要不失时机地上ERP管理系统,不能只搞纯理论研究、再研究,长时间地考察。
要首先整理好内部管理基本数据,选定或开发适合自己企业的ERP软件,条件成熟了就上。
三、ERP的风险及其预防企业的条件无论多优越,所做的准备无论多充分,实施的风险仍然存在。
在ERP系统的实施周期中,各种影响因素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
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风险是保证ERP系统实施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
ERP项目的风险通常人们在考虑失败的因素时,一般着重于对实施过程中众多因素的分析,而往往忽视项目启动前和实施完成后ERP系统潜在的风险。
对于ERP项目而言,风险存在于项目的全过程,包括项目规划、项目预准备、实施过程和系统运行。
归纳起来,ERP项目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缺乏规划或规划不合理;2. 项目预准备不充分,表现为硬件选型及ERP软件选择错误;3. 实施过程控制不严格,阶段成果未达标;4. 设计流程缺乏有效的控制环节;5. 实施效果未做评估或评估不合理;6. 系统安全设计不完善,存在系统被非法入侵的隐患;7. 灾难防范措施不当或不完整,容易造成系统崩溃。
1.战略规划企业是否存在一个五年的IT系统规划?随着社会的信息化,IT系统对于企业不仅是工具,更是技术手段。
ERP作为IT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企业的长期规划,是长期规划的手段和保证。
ERP的目标源于IT系统规划,是评价ERP系统成败的基本标准,应依据IT系统规划,明确ERP 系统的实施范围和实施内容。
2.项目预准备确定硬件及网络方案、选择ERP系统和评估咨询合作伙伴是该阶段的三项主要任务,也是ERP系统实施的三大要素。
硬件及网络方案直接影响系统的性能、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ERP系统功能的强弱决定企业需求的满足程度;咨询合作伙伴的工作能力和经验决定实施过程的质量及实施成效。
3.项目实施控制在ERP系统实施中,通常采用项目管理技术对实施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
有效的实施控制表现在科学的实施计划、明确的阶段成果和严格的成果审核。
不仅如此,有效的控制还表现在积极的协调和通畅的信息传递渠道。
实施ERP 的组织机构包括:指导委员会、项目经理、外部咨询顾问、IT部门、职能部门的实施小组和职能部门的最终用户。
部门之间协调和交流得好坏决定实施过程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目前,在企业缺乏合适的项目经理的条件下,这一风险尤其明显和严重。
4.业务流程控制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是在项目实施的设计阶段完成的。
流程中的控制和监督环节保证ERP在正式运行后,各项业务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中,避免企业遭受人为损失。
设计控制环节时,要兼顾控制和效率。
过多的控制环节和业务流程冗余势必降低工作效率。
而控制环节不足又会有业务失控的风险。
5.项目实施效果虽然项目评估是ERP实施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
但这并不意味着项目评估不重要。
相反,项目评估的结果是ERP实施效果的直接反映。
正确地评价实施成果,离不开清晰的实施目标、客观的评价标准和科学的评价方法。
目前普遍存在着忽视项目评估的问题。
忽视项目评估将带来实施小组不关心实施成果这一隐患。
这正是 ERP项目的巨大风险所在。
6.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安全包括:操作系统授权、网络设备权限、应用系统功能权限、数据访问权限、病毒的预防、非法入侵的监督、数据更改的追踪、数据的安全备份与存档、主机房的安全管理规章、系统管理员的监督,等等。
目前,企业中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人员较少,计算机接入Internet的也不多。
因此,在实施ERP系统时,普遍存在着不重视系统安全的现象。
诸如:用户不注意口令保密、超级用户授权多人等。
缺乏安全意识的直接后果是系统在安全设计上存在着漏洞和缺陷。
近年来,不断有报章披露银行或企业计算机系统被非法入侵的消息,这给企业敲响了警钟。
7.意外事故或灾难水灾、火灾、地震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会给ERP系统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企业正式启用ERP系统后,这种破坏将直接造成业务交易的中断,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未雨绸缪的策略和应对措施是降低这一风险的良方。
如建立远程备份和恢复机制;在计算机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恢复手工处理业务的步骤和措施。
四、ERP应用成功的标志ERP应用是否成功,原则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衡量:1. 系统运行集成化:这是ERP应用成功在技术解决方案方面最基本的表现。
ERP系统是对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一体化管理的软件系统,其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供应链(Supply Chain)”的管理。
软件的应用将跨越多个部门甚至多个企业。
为了达到预期设定的应用目标,最基本的要求是系统能够运行起来,实现集成化应用,建立企业决策完善的数据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
一般来说,如果ERP系统仅在财务部门应用,只能实现财务管理规范化、改善应收帐款和资金管理;仅在销售部门应用,只能加强和改善营销管理;仅在库存管理部门应用,只能帮助掌握存货信息;仅在生产部门应用只能辅助制定生产计划和物资需求计划。
只有集成一体化运行起来,才有可能达到:降低库存,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控制经营风险;控制产品生产成本,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和合格率;减少财务坏帐、呆帐金额等。
这些目标能否真正达到,还要取决于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实施效果。
2. 业务流程合理化:这是ERP应用成功在改善管理效率方面的体现。
ERP应用成功的前提是必须对企业实施业务流程重组,因此,ERP应用成功也即意味着企业业务处理流程趋于合理化,并实现了ERP应用的以下几个最终目标:企业竞争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企业面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大大加快;客户满意度显著改善。
3. 绩效监控动态化:ERP的应用,将为企业提供丰富的管理信息。
如何用好这些信息并在企业管理和决策过程中真正起到作用,是衡量ERP应用成功的另一个标志。
在ERP系统完全投入实际运行后,企业应根据管理需要,利用ERP系统提供的信息资源设计出一套动态监控管理绩效变化的报表体系,以期即时反馈和纠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这项工作,一般是在ERP系统实施完成后由企业设计完成。
企业如未能利用ERP系统提供的信息资源建立起自己的绩效监控系统,将意味着ERP系统应用没有完全成功。
4. 管理改善持续化:随着ERP系统的应用和企业业务流程的合理化,企业管理水平将会明显提高。
为了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改善程度,可以依据管理咨询公司提供的企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过程本身并不是目的,为企业建立一个可以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不断改善管理的机制,才是真正目的。
这也是ERP应用成功的一个经常不被人们重视的标志。
参考资料:
怎么理解内部审计作为一种以服务为导向的经济控制机制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防弊、兴利、增值是内部审计发展不同阶段的目标,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企业实现增加价值和改善经营管理。
因此,企业内部审计在实践当中,如何突破传统的审计思路,逐步向管理审计转移,强化企业内部约束机制,促使企业建立严格的、完善的、有效的、畅通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今后如何通过内部审计工作,优化企业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配置,改善经营管理,挖掘企业的潜力,全面分析评价企业综合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是内部审计工作面临探讨的重大课题。
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内部管理、实现有效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
目的是为了保证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
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内部各项经营活动独立、客观的评价,可以检查企业内部是否有效执行了企业的各项程序和政策,是否严格遵循了企业的既定标准,是否合理、有效地实现了对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否实现了企业的既定目标等。
是完善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重要环节,是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审计要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搞好经营创收当好参谋。
为适应新形势下经济运行模式和企业运营结构的变化,内部审计工作目前也在不断积极寻求变革。
早在1999年IIA的第61届年会对内部审计做出了全新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活动。
其目的在于为企业增加价值并提高它的运作效率。
它采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企业的效率,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
”这一定义表明内部审计必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实现价值增值。
这一思路强调内部审计工作应从风险管理、控制、企业治理入手,通过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中的效果,以确保企业潜在的风险和有效果、效率、经济地达到为企业增加价值和改进经营的目的。
由此可见,内部审计已经扩展为融风险管理、企业治理和内部控制审查于一体的综合管理审计,来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新功能。
这又为我们如何进行管理审计,达到审计增值创效提出了一个新课题。
(一)、内部审计以企业价值增值为目标内部审计要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新功能,其核心必须由防弊兴利上升为增加价值和提高机构的运营效率上来。
内部审计部门通过介入企业的风险管理、运营治理和控制领域,促进企业运营结构的进一步完善,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可以通过审计建议、书面报告或者其他形式向合适的管理人员或运营人员传递这种重要信息。
使内部审计部门成为企业增加价值的部门。
随着内部审计目标的重新定位,内部审计的职能从审查财务、经营活动扩展到管理领域。
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从经营业务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检查监督,将更加关注企业管理、风险管理,关注企业经营的未来前景,并融进风险管理的新内涵,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分析风险因素、预测经济前景。
从而,内部审计的职能将得到大大扩展,其功效作用也将明显大大增强。
因此,内部审计既是企业综合经济监督部门,也是企业管理与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围绕企业的内在需要,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和经营管理服务。
内部审计工作以“内向服务”为中心,要实现五个转变:一是审计定位实现从旁观者向参与者的转变,主动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二是审计目标实现以查错防弊为主向内部控制评价与风险评估的转变,为企业提供保证与咨询服务;三是审计方式实现以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参与、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的转变,进行全过程审计监控;四是审计职能实现从就事论事的单纯性审计向综合分析评价、提供咨询服务的转变,逐步扩大审计内涵,丰富审计信息;五是审计成果实现以追求单纯数字成果向追求审计综合绩效的转变,最大程度地提升内审工作的综合价值,力争在应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
因此,企业内部审计必须突破传统的审计思路,向管理审计转移。
强化企业内部约束机制,促使企业建立严密的、完善的控制系统,严格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有效的、畅通的运行机制。
重点通过内部控制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管理过程审计,优化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配置,改善经营管理,挖掘生产与工作中的潜力,全面分析、评价企业综合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管理创新为基础,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二)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监督和会计监督的关系一个企业,必须有财会部门,财务人员是必不可少的。
但有的认为企业有了会计监督就够了,审计监督是多此一举,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存在的重要意义以及正确摆正内部审计监督和会计监督二者之间的关系。
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各单位要建立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制度,为会计依法行使监督权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会计资料必须要实行定期的内部审计;要加强对会计监督工作的再监督。
在整个经济监督体系中内部审计监督与会计监督共同完成对企业经营活动监督的任务。
会计监督是会计人员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责之一,在实际工作中它与会计核算相互交叉密不可分,会计不能离开核算而孤立地进行监督,所以一切财务活动只有通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这一重要程序之后,才能得以认可和实现。
内部审计监督是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是审计人员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采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运用专门的专业技术知识对本单位及其下属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效益性以及反映经济活动资料的真实性全面地进行审核、鉴证、评价并提出改进工作建议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具体来讲它们的关系是: 1、财务会计与内部审计关系十分密切。
从会计与审计的职能、对象、任务、原则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会计的最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的反映、控制和监督费用开支,审计的最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
会计的对象是商品生产条件下的价值运动,审计的对象是财务的收支和经营管理的效益。
会计的任务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的任务是审计监督,完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会计的基本原则是统一性、真实性、政策性、社会性,审计的基本原则是独立性、依法性、权威性、客观性。
2、会计与审计都具有监督的职能。
而会计主要体现在事中监督,审计以前主要体现在事后监督,现在又逐步扩展在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监督。
既有相同的部分,又有不同的部分,这两种监督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各负其责,密切配合。
3、会计与审计都具有共同的目的。
即预防和防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健全制度,加强管理,提高效益。
4、会计与审计在对象、基本原则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
从发展史看,审计是从会计衍生来的,又是以会计为基础和对象的。
审计源于会计,反过来又监督会计和各项经济活动。
会计由于其本身的特性,直接面对货币资金,虽有审核监督职责,由于各种原因,致使会计监督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审计监督内容更加广泛,更加独立,更加超脱,是依法独立的监督。
(二)内部审计工作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是企业的一种自我约束机制,是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预防、揭示、抵御经营活动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病害”的功能,是企业实施内部审计监督、依法检查会计账目及其相关资产,监督企业财务收支,使其真实、合法、有效地履行职责的主要制度模式,对保障企业依法经营、规范管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内部审计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免疫系统”。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运行中,有效地实施内部审计,能够完善公司治理、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提高运营效率、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因此,内部审计工作是由企业专设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依据国家有关和本部门、本单位的规章制度,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相对独立地对本部门、本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的行为,它是我国审计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在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服务,防范经营风险,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方面,功不可没。
其中管理审计在企业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内部审计能更深入企业内部,达到防范会计舞弊目的,分析会计舞弊失真的行为实质。
内部审计人员根植于企业内部,与单位职工广泛联系、密切接触,先天融为一体,对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经营哲学、人员素质最为了解,在有效防范舞弊发生等方面,内部审计具有外部审计和财务审计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
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自己的监督工作,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督促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各位员工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制度规定,对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客观的、及时的、真实的披露会计信息,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
内部审计职能的全面实现,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进而进一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因此,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内部审计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内部审计是企业自身强化管理控制、防范风险的需要,是促进企业内部科学、高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部门、单位、系统建立现代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
随着企业管理制度逐步的健全和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必然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渗透于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和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这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必然要求。
一个缺乏内部审计监督的企业,在堵塞经营漏洞、抵御经营风险方面的能力就会非常弱。
这就好比人体丧失了免疫功能,各种病毒就会无休止地侵入。
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管理水平的竞争,而内部审计就是企业实施内部管理,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企业内部审计可对企业现行管理体制和制度的运作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对于改进企业管理水平,健全和完善企业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2、进一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之一是内部财务审计,监督企业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企业的财务部门应当建立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制度,对会计资料的取得、记录和保管都应有相应的制度,并通过内部稽核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和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但由于人为的主观因素以及相关制度的局限性,企业的财务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而内部财务审计的任务就是发现这些问题和偏差,并及时向企业的管理层提出相应的建议,使企业的财务工作达到企业管理的各项要求。
3、保护企业财产完整。
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内部审计,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
现以企业库存商品的管理为例,在企业的库存商品管理中,其盘盈和盘亏的处理问题上最容易出现漏洞,这也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重点关注的内容。
内部审计根据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重点抽查相关库存商品的盘点、盘盈和盘亏资料,找出库存商品盘盈和盘亏的原因。
同时,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库存商品盘盈和盘亏手续审批完备性以及账务处理的及时性和正确性进行审查,在很大程度上能堵住可能在库存商品盘点中存在的漏洞,确保企业资产的完整性。
4、确保企业实现经营目标。
在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组织体系下,内部审计机构应该是独立于财务部和人力资源部的独立部门。
内部审计如果遇到企业重大的内部审计事项或者发现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存在重大的违法、违规事件时,内部审计机构还可以将上述事项或者事件直接向股东大会及其常设机构董事会进行汇报。
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中具有足够的权威性,这样能保证企业的内部审计报告得到企业管理层的足够重视。
针对企业内部审计报告提出的整改措施和处理建议,企业管理层能及时进行研究并给出反馈意见,这样就能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
5、内部审计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内部审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实施内部审计,有利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这是形势的需要,更是历史的进步。
内部审计始终围绕企业中心,突出重点,完成“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的重任,保障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推进内部审计发展,是支持和促进企业转变经营发展方式、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以内部审计工作为平台,有效监督与服务于企业经营活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等等,及时反映企业经营运营与管理效果,优化公司治理的匹配性,有助于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6、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企业体制的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已由传统的监督、服务拓展为一项集监督、服务与咨询于一体的重要工作。
目前,推进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探索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已经成为企业普遍关注的热点。
内部控制审计既是内部审计的主要“产品”,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永恒主题。
内部审计对促进企业加强内控管理,增强自我约束,强化廉政建设,及时发现和查纠企业内部存在的违规违法问题,堵塞管理漏洞,减少损失浪费,避免决策失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均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具有较强优势,能够在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制度等方面,为企业内部控制免疫功能提供及时的诊断,使企业潜在的“病毒”得以及时控制和整治,做到对“症”开“方”,提出抵御“病害”,优化资源,降低成本费用,提高效益以及解决问题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不断化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增强了企业“免疫功能”,使企业得以不断自我调整和发展,促进企业机制健全,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
(三)内部审计工作的机构定位。
内部审计机构是内部审计工作得以实现和开展的物质组织载体。
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主要包括:围绕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心,确定审计重点,编制企业审计工作计划;协调企业与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协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关系,形成国家、企业内部、社会和行业管理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共同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开展资产保值增值审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现代企业制度需求,不断拓宽内部审计领域;加强对外审计,根据董事会决定,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事前、事中跟踪审计;加大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力度,促使企业健全内部控制系统;实施管理审计、经营审计、环境审计及人力资源审计,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全方位服务;在审计重点上,以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为主要内容,突出对经营管理状态的动态监督;避免投资决策出现重大失误,防范投资风险;根据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配合企业管理部门和企业财会部门等职能部门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等管理制度。
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
可见, 内部审计是我国社会主义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审计的基础,是单位、部门进行自我监督行之有效的一种形式,对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经营管理,维护财经纪律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这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和管理的必要条件。
只有通过严格审查和客观评价,才能保证对企业经营活动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和管理。
合理的内部审计是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为依据,以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为对象,保证各项资产的安全、完整。
通过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可以有效避免内部控制流于形式,进而提升内部控制和管理的影响力和执行力。
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就是要协助单位领导对经营活动实行更有效的监督,维护财经纪律,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
(四)、内部审计做到增值功效的工作思路内部审计并非生产经营系统,强调的是管理制度建设、执行,以及风险防范。
是企业价值链上的一项间接、辅助的活动,怎样才能实现其价值增值的功效呢?通过几年来的审计工作实践,得到以下几方面的认识:1、建立一个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内部审计模式,明确审计工作地位。
从企业模式上看,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一般有三种:一是由监事会领导;二是隶属于董事会,由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负责监督和指导内部审计的工作;三是在总经理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从内部审计职权看,不论采取那种模式,内部审计都接受企业高层管理的监督与指导,并根据要求开展内部审计活动,向企业高层管理报告有关审计情况,有利于促进改善内部经营管理,从而帮助高层管理有效履行管理责任,提高管理绩效。
但内部审计都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
具有检查权、取证权,参与决策权,建议权,必要时可采取强制措施,通报批评,处理处罚权等。
2、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
内部审计应从以监督为主的“警察”、“裁判”等角色向以评价与监督并重的“参谋”、“助手”等角色转变,突出内部审计“内向性服务”的特点,开拓内部审计更加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其他部分的主要力量。
因此,内部审计在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的作用,这种积极作用要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1)监督控制作用。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对企业内部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检查,促使企业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2)评价、参谋作用。
通过审计最终形成审计结论对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内控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经营成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和企业内控制度,提出合理化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3)有效降低企业运营风险作用。
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者的一项主要职责,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程度的测试和评价,及时发现存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评估和报告,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建议,进而促进企业改善风险管理体系,规避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有效地维护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4)确保资产保值与增值作用。
企业经营一般环节多,程序较为复杂,又存在一些难以完全控制的因素,威胁着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企业内部审计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避免潜亏因素的形成,提高企业资产质量,进而保证资产完整;内部审计还可以通过积极开展战略审计活动,推动企业资产增值。
(5)维护、纠正偏差作用。
对内控系统各个节点进行检查评估,发现内控各个环节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解剖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为完善内部控制提供依据。
对企业重点职能部门、重大资金、重要经济事项等进行监督,检查经济活动是否与企业经营目标保持一致,是否取得预期效果,发现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可以及时地予以纠正、制止和查处,预防、减少风险损失,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从而帮助和促进企业实现目标,增加企业价值。
(6)为企业内部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作用。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会面对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都对企业的经营成败起着重要作用。
内部审计利用其独特的优势和专业能力,为企业内部各部门提供参谋、建议、协调等服务,从而不断丰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内容。
可以及时了解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为经营决策提供政策上和经济上的论证;针对经营中出现的内部管理问题,提出具体并可操作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对企业各种决策实施后取得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使企业经营者能够迅速了解决策行为是否完善,企业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以便及时调整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内部审计工作严格把关企业关键环节,控制审计质量,从而提高审计效率。
审计工作必须做到加强审计质量控制,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能,为单位领导进一步加强管理、科学决策提供言之有据、施之有策的报告,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功能作用。
(1)正确运用内部审计依据。
内部审计依据是衡量和评价内部审计对象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及有效性,据以形成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客观标准。
既包括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等依据,也包括企业单位自订的计划、预算、定额、合同等。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以与审计项目及审计目标密切相关的、适用的、具有正式书面文件形式的法律、法规、决议等为审计依据,全方位、辩证地分析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及问题实质,形成正确、可靠的审计结论和建议。
(2)坚持审计程序,做到有条不紊。
主要抓好审计立项、审前调查、审计实施、审计查处、问题整改落实等各关键环节,力求收到事半功倍的审计效果。
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控股企业、工程项目的增多,审计部门要按照重要性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管理层和职工高度关注的项目进行审计立项。
在实施审计前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事先了解工程项目基本情况。
如:招投标情况、工程概况、企业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生产经营概况等;制定好审计计划、拟好审计方案,明确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审计步骤等,做到有的放矢。
实施审计过程中要按照审计计划和方案认真收集相关资料形成可靠审计证据,通过实地走访、观察、实质性测试等审计手段,审核内控制度的有效性,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形成审计底稿,编写审计报告,作出审计决定。
同时出具审计报告要严谨细致,叙述问题,分析原因和做出结论,都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不偏不倚,以提高其可信性;反映的数字必须是来源于被审计单位相关资料并经核实无误,以保证其真实性;处理意见引用的法律、法规必须准确无误,以维护其严肃性;文字表述要准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言简意赅,以体现其艺术性;审计报告报批前要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遵从其客观原因分析,以体现其灵活性。
(3)结合企业实际,灵活运用审计方法。
内部审计是作为企业内部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及治理的重要手段而存在和发展的,其履行职责的范围涉及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经济活动及其信息载体,审计人员要根据不同的审计内容综合运用审核、计算、函证、监盘、观察、询问、分析性复核等方法,以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支持审计结论和建议。
同时对集团大企业面对审计项目单位多、跨区域广的特点,还要努力提高审计覆盖率。
审计部门要改变审计工作方式,充分利用好计算机审计技术,大力开展远程审计,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4)把握审计重点,突出经济效益。
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必须更多地关注企业的管理流程、管理机能、管理制度等方面,通过对其进行审查和评价,达到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流程和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能力的目的。
因此,内部审计必须向高层次的管理审计转变。
为企业不断提升管理效能,对本单位的经营管理行为的恰当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诊断;对管控决策的执行效率和效果进行督导和调研,在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出具评价意见,并提出相应审计建议。
其审计工作目标是使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导向符合企业的战略决策要求,管理过程安全规范,资源配置集约高效。
因此,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要求,审计工作重点从真实、合法与效益并存方面入手,在审计过程中除了关注相关法规遵守情况及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外,重点考察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机械设备利用效率、材料、物资采购价款合理性、管理、服务、各项费用责任成本落实情况、资金运转情况、项目成本验工计价情况等成本效益情况,保证提高经营活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实现增值服务功能。
(5)认真落实审计建议,促成审计成果转换。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各种风险增多,内部审计工作应立足于推动改革、完善制度、规范管理需要,在改进风险管理和完善企业运营结构等方面发挥审查、评价及促进作用,加大对审计情况的综合分析和信息反馈力度,对查出的问题和存在的漏洞,及时给予指正,督促整改落实,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