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和预见的区别
在风险管理中,预防和预见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但两者之间存在着细微差别。预防:指采取行动防止风险发生。例如,安装烟雾探测器以防止火灾,或定期备份数据以防止数据丢失。预见:指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以便在风险发生时做出应对。例如,制定紧急情况计划以应对自然灾害,或建立风险登记册以跟踪潜在的风险。
为何预防和预见至关重要
预防和预见对任何组织或个人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原因如下:。评估风险:分析每种危险源对组织或个人的潜在影响和可能性,对风险进行分类和排序。控制风险:制定和实施措施来控制或消除风险。这些措施可能包括工程控制、行政控制或个人防护装备。监控风险:定期监控风险状况,并根据需要调整控制措施。
预见策略
建立风险登记册:记录所有已识别的风险,包括其影响、可能性和控制措施。定期审查风险登记册:定期审查风险登记册,并在需要时更新或修改它。建立紧急情况计划:制定计划,概述在发生风险事件时应采取的步骤。演习和培训:定期演练紧急情况计划,并对员工进行应对风险的培训。
案例研究:企业风险管理
考虑一家制造公司的案例。该公司面临各种风险,包括火灾、自然灾害和供应链中断。为了有效地预防和预见这些风险,该公司实施了以下措施:预防措施:安装了烟雾探测器和灭火器以防止火灾。制定了一份应急计划,概述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行动步骤。与多个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以减少供应链中断的影响。预见措施:建立了一份风险登记册,记录了所有已识别的风险。定期审查风险登记册,并更新或修改控制措施。定期演练应急计划,并对员工进行应对风险的培训。通过实施这些措施,该公司能够减少风险,提高运营效率,并增加韧性。
结论
预防和预见对于有效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通过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组织和个人可以减少损失、提高效率、增加韧性和满足合规要求。通过实施有效的预防和预见策略,组织和个人可以主动应对风险,并创建更安全、更稳定的环境。
工程项目风险预防策略分析?
任何一项工程,其项目立项及各种计划、设计、分析、研究都是基于对未知因素以及正常和理想的技术、管理、组织预测之上的。
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这些因素有可能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原定的计划、方案受到干扰,甚至可能无法实现既定的目标。
对工程项目这些事先不能确定的内部和外部干扰因素,我们称之为工程项目风险。
这些风险造成工程项目实施的失控现象,如工期延长、成本增加、计划修改等,最终导致工程经济效益降低,甚至项目失败。
因此,承包商必须重视风险管理,采取各种措施,着力规避风险。
项目的风险和收益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收益而完全没有风险的项目是不存在的。
对于承包商而言,既要追求收益最大化,又要将项目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化。
针对如何做好项目风险预防工作,提出几点应对措施如下:一、充分了解业主资信情况,科学地进行投标。
合同一方的业务能力、管理能力、财务能力等有缺陷或者没有圆满履行合同都会给另一方带来一定的风险,所以要充分了解工程项目的来源,特别是业主资金运作情况、合同的支付条件以及业主延期付款条件的制约方法(包括银行保函及利息率)。
承包商要避免在承揽工程业务过程当中,为了争取中标,不顾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拼命压低标价的做法。
竞标更要实事求是,能够压缩的压缩,不能压缩的绝对不能勉强,以免收不抵支,造成亏损风险;或者由此偷工减料,造成新的安全风险。
同时,要杜绝在投标过程中的营私舞弊现象,避免由此造成法律方面的风险。
二、充分认识商业保险的局限性。
商业保险并不能转移工程项目的所有风险,一方面是因为存在不可保风险,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有些风险不宜保险。
因此,商业保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只承办纯粹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致损失的保险,而且只承办其责任项下的业务,其他损失不属理赔范围,保险人均不赔偿。
商业保险目前的业务扩展也不能与承包商的工作发展完全同步,所以,承包商不能完全依靠商业保险规避项目风险,必须加强项目自身内部的风险预防。
三、分析考虑合同中不可抗力因素。
不可抗力因素指项目建设过程中不可预见、无法克服和避免且给项目造成损坏或毁灭的因素。
项目面临的不可抗力因素有许多,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等等。
承包商应对其给予充分考虑,做好抵御风险的必要预防工作。
除此之外,特别是对不明地理和恶劣气候条件要有充分考虑。
例如,施工中遇到严重的不可预知情况,而使工程难以正常进行。
此时,业主提供的地质资料和地基技术要求可能与实际出入很大,需要经过勘察、设计单位研究和解决问题后方可开始施工。
处理异常地质情况增加了工作量,而且还可能会导致工期损失及成本增加。
因此,承包商在对项目的风险管理中不可忽视合同中的不可抗力因素。
四、加强合同管理,着力规避项目风险。
工程合同既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
在合同管理中进行风险分析,目的在于研究如何降低风险程度或规避风险,减少风险损失。
在预测到主要风险因素后,应根据不同风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风险规避和防范对策。
(一)研究招标文件合同条款,力争非承包商同意补偿的条款。
承包商在投标过程中,要反复深入研究招标文件,仔细勘查施工现场。
对于这类问题承包商在向业主质疑和进行合同谈判、询标时,可技术性处理,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
总之,承包商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
否则,风险将给项目带来巨大的损失。
(二)适当选择合同形式,谨慎报出合理单价。
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实际,适当选择计价式合同形式,从而降低工程的合同风险。
例如:对于水文地质条件稳定且承包单位有类似施工经验的中小型工程项目,实际造价突破计划造价的可能性不大,其风险量较小,可以采用总价合同的报价方式,但要注意其变更条款的清晰,合情、合法谨慎报好工程量单价。
对于工程量变化的可能性及变化幅度均较大的工程项目,其风险量较大,应采用单价合同报价方式。
在报工程量单价时,要特别注意单价的内容、范围及完成单价内容的全部工艺及程序,且要根据实物量可能调整的幅度,采用不平衡单价的差异报价方法,将工程量变化的风险转移给业主方。
对于无法测算成本状况的工程,贸然估价将导致极大风险,宜采用成本加酬金合同,将工程风险转移给业主方。
(三)明确合同内容,划清工作界面。
合同条文不全面、不完整、不清楚,合同双方责权利关系不清楚就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在商签合同过程中,承包商要逐一仔细斟酌合同条款,划清各方责任,明确承包内容,尤其要对业主有意转嫁风险和开脱责任的条款特别注意。
如:合同中缺少业主拖欠工程款的处罚条款以及预付款支付的相关规定。
又如:合同中对一些问题不作具体规定,仅用“另行协商解决”等字眼。
这样的承包合同在执行过程中会导致双方发生分歧,最终导致承包商的损失。
承包商要注意这些风险条款,合理分析所承担的风险。
五、选择适当的手段对风险进行回避和转移。
风险回避是在考虑到项目风险及其所致损失巨大时,主动放弃或终止该项目以避免与该项目相联系的风险及其所致损失的一种处置风险的方式。
通常,当遇到下列情形时,应考虑风险回避的策略: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很大且后果损失也很大的项目;发生损失的概率并不大,但当风险事件发生后产生的损失是灾难性的、无法弥补的。
但是,有时放弃承担风险就意味着可能放弃某些机会。
因此,某些情况下的风险回避是一种消极的风险处理方式。
当有些风险无法回避、必须直接面对,而以自身的承受能力又无法有效地承担时,风险转移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选择,通过某种方式将某些风险的后果连同风险应对的权力和责任转移给他人,但是风险本身并没有减少,只是风险承担者发生了变化。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众多,承包商不可能样样自己面对。
因此,适当、合理的风险转移是合法的、正当的,是一种高水平管理的体现。
虽然商业保险是最重要的风险转移方式,但作为承包商还应将非保险形式作为一种重要的风险转移方式,将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通过合同的形式转移给其他合作方。
总之,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需要不断地实践与积累。
只有持之以恒,承包商才能在风云变幻的项目管理过程中处变不惊,应付自如,从而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更好地实现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以上工程项目风险预防策略分析由中达咨询搜集整理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的重点和难点
按财务活动的主要环节,可以分为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筹资风险、投资风险。
重点是流动性风险难点是内部控制,即制度的执行与业务的开展能有效合理配比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今天,企业每时每刻都面临着来自市场的各种风险。
财务管理系统作为企业风险预警器的作用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性,企业经营者应经常进行财务分析,防范财务危机,建立预警分析指标体系,进行适当的财务风险决策。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了解风险的来源和特征,正确预测、衡量财务风险,进行适当的控制和防范,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将损失降至最低,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
企业的财务风险来源多样,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
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跟不上企业所处外部环境的变化。
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等众多因素。
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新的机会,但也可能是某种威胁。
如果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快速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会给企业带来某种风险。
目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在于: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不够完善、专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财务机构设置不合理等。
我国许多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时,没有预见性,反应滞后,应对措施不力,由此产生了企业财务风险。
第二,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存在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理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
但在现实工作中,只要企业有经营活动、财务活动,就一定会存在财务风险。
第三,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决策失误的经常发生,从而导致财务风险。
第四,资本结构不合理。
企业的资本结构一般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正常的资本结构类型,也就是用流动负债来购置流动资产,用自有资本来购置固定资产。
第二类是资产负债表中累计结余出现了红字,表明自有资本减少,其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下降,说明出现财务危机。
第三类是自有资本全部被亏掉,而且负债也被亏掉了一部分,这种情况属于资不抵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防范这种情况的出现。
针对以上原因,企业应根据自身面临的风险,采用正确的风险管理方法,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系统,以有效应对企业风险,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首先,以指标分析为基础,确立完善财务预警系统。
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有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
这其中,财务预警系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财务预警系统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最具有代表性。
资产获利能力指标有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
前者表示每一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水平;后者反映每耗费一元支出所得的利润,该指标越高,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
偿债能力指标有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
如果流动比率过高,则会使流动资金丧失再投资机会,一般生产性企业最佳为2左右;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润越多,同时财务风险越大。
资产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两个指标是企业财务评价的两大部分。
从长远看,良好的获利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也是企业控制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
盈利能力越强,企业的对外筹资能力和清偿债务的能力才能越强。
相关指标有总资产净现率、销售净现率等。
虽然上述指标可以预测财务危机,但从根本上讲,企业发生风险是由于举债导致的,一个全部用自有资本从事经营的企业只有经营风险而没有财务风险。
因此,要权衡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来确定债务比率,应将负债经营资产收益率与债务资本成本率进行对比,只有前者大于后者,才能保证本息到期归还,实现财务杠杆收益。
同时还要考虑债务清偿能力和债务资本在各项目之间配置的合理程度。
考核指标有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比、资产留存收益率以及债务股权比率。
其次,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策略。
企业在建立了财务管理系统尤其是拥有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要及时分析产品积压、应收账款增大、成本上升等风险信号,并根据其形成的原因及过程,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如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分散风险等,以降低危害程度。
其中控制风险策略可进一步分类,按控制目的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抑制性控制。
前者指预先确定可能发生的损失,提出相应措施,防止损失的实际发生;后者是对可能发生的损失采取措施,尽量降低损失程度。
市场经济中,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筹集资金进行负债经营是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最后,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管理。
筹资活动是企业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过程,对筹集资金的使用、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
企业筹集资金渠道包括企业所有者投资和借入资金两类。
对于所有者投资而言,不存在还本付息问题,资金可长期使用、自由支配,其风险只存在于使用效益的不确定性上。
而对于借入资金而言,企业在取得财务杠杆利益时,实行负债经营而借入资金,将给企业带来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收益的不确定性。
因此,在使用筹集资金投资时,一个重要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追求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
企业财务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资金回收。
应收账款是形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因素,它虽使企业产生利润,然而企业资金并未增加,相反企业还要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未实现的利税开支,加速现金流出。
因此,对于应收账款管理,应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并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建立销售责任制,加快应收账款的回收。
收益分配是企业财务循环的最终环节,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合理分配收益。
如果企业正处在发展和扩张中,需要购置大量资产,那么税后利润应大部分留用;如果企业利润率很高,就应该以一部分收益作为分红或股息派发,防止形成收益分配上的风险。
企业在经营中,应对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详细分析,建立适合自身的财务管理系统,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为企业在市场中不断发展夯实基础,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风险。
风险和隐患的区别是什么啊?
深入探讨:风险与隐患——两者的微妙差异
风险与隐患,如同黑夜中的两盏灯,看似相邻,实则内涵迥异。
风险,如同飘忽不定的乌云,是一种可能性与严重性的交织,它带着不确定性,如人行道上疾驰的车辆,高楼施工中的高空坠落,虽有潜在的威胁,但并非必然发生。
我们可以通过预防措施来减小风险,但要完全消除往往力有未逮,因为未知的变数始终存在。
而隐患,则像是一颗藏匿的定时炸弹,其本质是确定的,是存在而不被察觉的问题。
它可能是一次过马路时的忽视,或是高处作业时的安全带疏忽,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实则是事故的直接导火索。
隐患是风险的失控点,是风险防控措施的缺失,它将原本可控的风险推向失控的边缘,使安全防线面临崩塌的危险。
理解风险和隐患的区别至关重要,风险是潜在的、不可见的威胁,需要我们持续监测和管理;而隐患则是已知的、可预见的缺陷,只要我们及时发现并整改,就能将其转化为安全的保障。
因此,风险防范应注重预防和管理,隐患治理则在于立即行动,两者并行不悖,共同构建安全的防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要学会识别那些潜在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也要对隐患保持警惕,不容丝毫懈怠。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在安全的轨道上平稳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