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根服务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基石 (根服务器是啥)

根服务器是啥

什么是根服务器?

根服务器是互联网域名系统(DNS) 的根节点,它们负责维护互联网上所有顶级域 (TLD) 的权威记录。TLD 包括常见的域名后缀,如 ".com"、".net" 和 ".org"。

根服务器的作用

根服务器的主要作用是将域名解析为相应的 IP 地址。当您在浏览器中输入一个域名时,您的计算机或设备会向最近的根服务器发送查询。根服务器会向您返回指向该域名的顶级域名称服务器 (TLDNS) 的 IP 地址。TLDNS 会再次执行查找,并以同样的方式返回指向授权名称服务器的 IP 地址,该服务器存储着该特定域名及其所有子域名的权威记录。

根服务器的历史

第一个根服务器于 1985 年由乔纳森·波斯特尔 (Jonathan Postel) 创建。最初只有 6 台根服务器,但随着互联网的增长,其数量已增加到 13 台。这些根服务器分布在全球各地,以提高可靠性和冗余性。

根服务器的管理

根服务器是由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 (ICANN) 管理的。ICANN 负责确保根服务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负责添加或删除根服务器。

根服务器的类型

有两种类型的根服务器:主根服务器: 13 台主根服务器维护着互联网上所有 TLD 的权威记录。镜像根服务器: 这些服务器是主根服务器的副本,分布在全球各地以提高速度和可靠性。

根服务器的重要性

根服务器对于互联网正常运行至关重要。没有根服务器,人们将无法通过域名访问网站。根服务器确保了互联网的可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根服务器的安全性

由于根服务器对于互联网至关重要,因此确保其安全性非常重要。ICANN 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保护根服务器免受攻击,包括:使用加密算法部署冗余系统定期进行安全审计

根服务器的未来

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增长,根服务器的未来至关重要。ICANN 正在探索新的方法来提高根服务器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率。这些方法包括:探索新的加密算法部署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考虑建立一个新的根服务器层次结构

结论

根服务器是互联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构成了 DNS 的基础,使我们能够通过域名访问网站。根服务器确保了互联网的可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它们对于互联网的未来至关重要。


路由器、交换器、服务器等有什么具体用途?

HUB就是 集线器 交换机 已快推出历史舞台了.. 具体看下面... (多给点分吧....解释好累哦) 什么是路由器 路由器是一种连接多个网络或网段的网络设备,它能将不同网络或网段之间的数据信息进行“翻译”,以使它们能够相互“读”懂对方的数据,从而构成一个更大的网络。

路由器有两大典型功能,即数据通道功能和控制功能。

数据通道功能包括转发决定、背板转发以及输出链路调度等,一般由特定的硬件来完成;控制功能一般用软件来实现,包括与相邻路由器之间的信息交换、系统配置、系统管理等。

多少年来,路由器的发展有起有伏。

90年代中期,传统路由器成为制约因特网发展的瓶颈。

ATM交换机取而代之,成为IP骨干网的核心,路由器变成了配角。

进入90年代末期,Internet规模进一步扩大,流量每半年翻一番,ATM网又成为瓶颈,路由器东山再起,Gbps路由交换机在1997年面世后,人们又开始以Gbps路由交换机取代ATM交换机,架构以路由器为核心的骨干网。

附:路由器原理及路由协议 近十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型互联网络(如Internet)的迅猛发展,路由技术在网络技术中已逐渐成为关键部分,路由器也随之成为最重要的网络设备。

用户的需求推动着路由技术的发展和路由器的普及,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仅在本地网络上共享信息,而希望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各个地区、各种类型的网络资源。

而在目前的情况下,任何一个有一定规模的计算机网络(如企业网、校园网、智能大厦等),无论采用的是快速以大网技术、FDDI技术,还是ATM技术,都离不开路由器,否则就无法正常运作和管理。

1 网络互连 把自己的网络同其它的网络互连起来,从网络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向网络发布自己的消息,是网络互连的最主要的动力。

网络的互连有多种方式,其中使用最多的是网桥互连和路由器互连。

1.1 网桥互连的网络 网桥工作在OSI模型中的第二层,即链路层。

完成数据帧(frame)的转发,主要目的是在连接的网络间提供透明的通信。

网桥的转发是依据数据帧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来判断一个帧是否应转发和转发到哪个端口。

帧中的地址称为“MAC”地址或“硬件”地址,一般就是网卡所带的地址。

网桥的作用是把两个或多个网络互连起来,提供透明的通信。

网络上的设备看不到网桥的存在,设备之间的通信就如同在一个网上一样方便。

由于网桥是在数据帧上进行转发的,因此只能连接相同或相似的网络(相同或相似结构的数据帧),如以太网之间、以太网与令牌环(token ring)之间的互连,对于不同类型的网络(数据帧结构不同),如以太网与X.25之间,网桥就无能为力了。

网桥扩大了网络的规模,提高了网络的性能,给网络应用带来了方便,在以前的网络中,网桥的应用较为广泛。

但网桥互连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一个是广播风暴,网桥不阻挡网络中广播消息,当网络的规模较大时(几个网桥,多个以太网段),有可能引起广播风暴(broadcasting storm),导致整个网络全被广播信息充满,直至完全瘫痪。

第二个问题是,当与外部网络互连时,网桥会把内部和外部网络合二为一,成为一个网,双方都自动向对方完全开放自己的网络资源。

这种互连方式在与外部网络互连时显然是难以接受的。

问题的主要根源是网桥只是最大限度地把网络沟通,而不管传送的信息是什么。

1.2 路由器互连网络 路由器互连与网络的协议有关,我们讨论限于TCP/IP网络的情况。

路由器工作在OSI模型中的第三层,即网络层。

路由器利用网络层定义的“逻辑”上的网络地址(即IP地址)来区别不同的网络,实现网络的互连和隔离,保持各个网络的独立性。

路由器不转发广播消息,而把广播消息限制在各自的网络内部。

发送到其他网络的数据茵先被送到路由器,再由路由器转发出去。

IP路由器只转发IP分组,把其余的部分挡在网内(包括广播),从而保持各个网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样可以组成具有许多网络(子网)互连的大型的网络。

由于是在网络层的互连,路由器可方便地连接不同类型的网络,只要网络层运行的是IP协议,通过路由器就可互连起来。

网络中的设备用它们的网络地址(TCP/IP网络中为IP地址)互相通信。

IP地址是与硬件地址无关的“逻辑”地址。

路由器只根据IP地址来转发数据。

IP地址的结构有两部分,一部分定义网络号,另一部分定义网络内的主机号。

目前,在Internet网络中采用子网掩码来确定IP地址中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

子网掩码与IP地址一样也是32bit,并且两者是一一对应的,并规定,子网掩码中数字为“1”所对应的IP地址中的部分为网络号,为“0”所对应的则为主机号。

网络号和主机号合起来,才构成一个完整的IP地址。

同一个网络中的主机IP地址,其网络号必须是相同的,这个网络称为IP子网。

通信只能在具有相同网络号的IP地址之间进行,要与其它IP子网的主机进行通信,则必须经过同一网络上的某个路由器或网关(gateway)出去。

不同网络号的IP地址不能直接通信,即使它们接在一起,也不能通信。

路由器有多个端口,用于连接多个IP子网。

每个端口的IP地址的网络号要求与所连接的IP子网的网络号相同。

不同的端口为不同的网络号,对应不同的IP子网,这样才能使各子网中的主机通过自己子网的IP地址把要求出去的IP分组送到路由器上 2 路由原理 当IP子网中的一台主机发送IP分组给同一IP子网的另一台主机时,它将直接把IP分组送到网络上,对方就能收到。

而要送给不同IP于网上的主机时,它要选择一个能到达目的子网上的路由器,把IP分组送给该路由器,由路由器负责把IP分组送到目的地。

如果没有找到这样的路由器,主机就把IP分组送给一个称为“缺省网关(default gateway)”的路由器上。

“缺省网关”是每台主机上的一个配置参数,它是接在同一个网络上的某个路由器端口的IP地址。

路由器转发IP分组时,只根据IP分组目的IP地址的网络号部分,选择合适的端口,把IP分组送出去。

同主机一样,路由器也要判定端口所接的是否是目的子网,如果是,就直接把分组通过端口送到网络上,否则,也要选择下一个路由器来传送分组。

路由器也有它的缺省网关,用来传送不知道往哪儿送的IP分组。

这样,通过路由器把知道如何传送的IP分组正确转发出去,不知道的IP分组送给“缺省网关”路由器,这样一级级地传送,IP分组最终将送到目的地,送不到目的地的IP分组则被网络丢弃了。

目前TCP/IP网络,全部是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的,Internet就是成千上万个IP子网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的国际性网络。

这种网络称为以路由器为基础的网络(router based network),形成了以路由器为节点的“网间网”。

在“网间网”中,路由器不仅负责对IP分组的转发,还要负责与别的路由器进行联络,共同确定“网间网”的路由选择和维护路由表。

路由动作包括两项基本内容:寻径和转发。

寻径即判定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由路由选择算法来实现。

由于涉及到不同的路由选择协议和路由选择算法,要相对复杂一些。

为了判定最佳路径,路由选择算法必须启动并维护包含路由信息的路由表,其中路由信息依赖于所用的路由选择算法而不尽相同。

路由选择算法将收集到的不同信息填入路由表中,根据路由表可将目的网络与下一站(nexthop)的关系告诉路由器。

路由器间互通信息进行路由更新,更新维护路由表使之正确反映网络的拓扑变化,并由路由器根据量度来决定最佳路径。

这就是路由选择协议(routing protocol),例如路由信息协议(RIP)、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和边界网关协议(BGP)等。

转发即沿寻径好的最佳路径传送信息分组。

路由器首先在路由表中查找,判明是否知道如何将分组发送到下一个站点(路由器或主机),如果路由器不知道如何发送分组,通常将该分组丢弃;否则就根据路由表的相应表项将分组发送到下一个站点,如果目的网络直接与路由器相连,路由器就把分组直接送到相应的端口上。

这就是路由转发协议(routed protocol)。

路由转发协议和路由选择协议是相互配合又相互独立的概念,前者使用后者维护的路由表,同时后者要利用前者提供的功能来发布路由协议数据分组。

下文中提到的路由协议,除非特别说明,都是指路由选择协议,这也是普遍的习惯。

3 路由协议 典型的路由选择方式有两种: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

静态路由是在路由器中设置的固定的路由表。

除非网络管理员干预,否则静态路由不会发生变化。

由于静态路由不能对网络的改变作出反映,一般用于网络规模不大、拓扑结构固定的网络中。

静态路由的优点是简单、高效、可靠。

在所有的路由中,静态路由优先级最高。

当动态路由与静态路由发生冲突时,以静态路由为准。

动态路由是网络中的路由器之间相互通信,传递路由信息,利用收到的路由信息更新路由器表的过程。

它能实时地适应网络结构的变化。

如果路由更新信息表明发生了网络变化,路由选择软件就会重新计算路由,并发出新的路由更新信息。

这些信息通过各个网络,引起各路由器重新启动其路由算法,并更新各自的路由表以动态地反映网络拓扑变化。

动态路由适用于网络规模大、网络拓扑复杂的网络。

当然,各种动态路由协议会不同程度地占用网络带宽和CPU资源。

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因此在网络中动态路由通常作为静态路由的补充。

当一个分组在路由器中进行寻径时,路由器首先查找静态路由,如果查到则根据相应的静态路由转发分组;否则再查找动态路由。

根据是否在一个自治域内部使用,动态路由协议分为内部网关协议(IGP)和外部网关协议(EGP)。

这里的自治域指一个具有统一管理机构、统一路由策略的网络。

自治域内部采用的路由选择协议称为内部网关协议,常用的有RIP、OSPF;外部网关协议主要用于多个自治域之间的路由选择,常用的是BGP和BGP-4。

下面分别进行简要介绍。

3.1 RIP路由协议 RIP协议最初是为Xerox网络系统的Xerox parc通用协议而设计的,是Internet中常用的路由协议。

RIP采用距离向量算法,即路由器根据距离选择路由,所以也称为距离向量协议。

路由器收集所有可到达目的地的不同路径,并且保存有关到达每个目的地的最少站点数的路径信息,除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外,任何其它信息均予以丢弃。

同时路由器也把所收集的路由信息用RIP协议通知相邻的其它路由器。

这样,正确的路由信息逐渐扩散到了全网。

RIP使用非常广泛,它简单、可靠,便于配置。

但是RIP只适用于小型的同构网络,因为它允许的最大站点数为15,任何超过15个站点的目的地均被标记为不可达。

而且RIP每隔30s一次的路由信息广播也是造成网络的广播风暴的重要原因之一。

3.2 OSPF路由协议 80年代中期,RIP已不能适应大规模异构网络的互连,0SPF随之产生。

它是网间工程任务组织(1ETF)的内部网关协议工作组为IP网络而开发的一种路由协议。

0SPF是一种基于链路状态的路由协议,需要每个路由器向其同一管理域的所有其它路由器发送链路状态广播信息。

在OSPF的链路状态广播中包括所有接口信息、所有的量度和其它一些变量。

利用0SPF的路由器首先必须收集有关的链路状态信息,并根据一定的算法计算出到每个节点的最短路径。

而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协议仅向其邻接路由器发送有关路由更新信息。

与RIP不同,OSPF将一个自治域再划分为区,相应地即有两种类型的路由选择方式:当源和目的地在同一区时,采用区内路由选择;当源和目的地在不同区时,则采用区间路由选择。

这就大大减少了网络开销,并增加了网络的稳定性。

当一个区内的路由器出了故障时并不影响自治域内其它区路由器的正常工作,这也给网络的管理、维护带来方便。

3.3 BGP和BGP-4路由协议 BGP是为TCP/IP互联网设计的外部网关协议,用于多个自治域之间。

它既不是基于纯粹的链路状态算法,也不是基于纯粹的距离向量算法。

它的主要功能是与其它自治域的BGP交换网络可达信息。

各个自治域可以运行不同的内部网关协议。

BGP更新信息包括网络号/自治域路径的成对信息。

自治域路径包括到达某个特定网络须经过的自治域串,这些更新信息通过TCP传送出去,以保证传输的可靠性。

为了满足Internet日益扩大的需要,BGP还在不断地发展。

在最新的BGp4中,还可以将相似路由合并为一条路由。

3.4 路由表项的优先问题 在一个路由器中,可同时配置静态路由和一种或多种动态路由。

它们各自维护的路由表都提供给转发程序,但这些路由表的表项间可能会发生冲突。

这种冲突可通过配置各路由表的优先级来解决。

通常静态路由具有默认的最高优先级,当其它路由表表项与它矛盾时,均按静态路由转发。

4 路由算法 路由算法在路由协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何种算法往往决定了最终的寻径结果,因此选择路由算法一定要仔细。

通常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设计目标: ——(1)最优化:指路由算法选择最佳路径的能力。

——(2)简洁性:算法设计简洁,利用最少的软件和开销,提供最有效的功能。

——(3)坚固性:路由算法处于非正常或不可预料的环境时,如硬件故障、负载过高或操作失误时,都能正确运行。

由于路由器分布在网络联接点上,所以在它们出故障时会产生严重后果。

最好的路由器算法通常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并在各种网络环境下被证实是可靠的。

——(4)快速收敛:收敛是在最佳路径的判断上所有路由器达到一致的过程。

当某个网络事件引起路由可用或不可用时,路由器就发出更新信息。

路由更新信息遍及整个网络,引发重新计算最佳路径,最终达到所有路由器一致公认的最佳路径。

收敛慢的路由算法会造成路径循环或网络中断。

——(5)灵活性:路由算法可以快速、准确地适应各种网络环境。

例如,某个网段发生故障,路由算法要能很快发现故障,并为使用该网段的所有路由选择另一条最佳路径。

路由算法按照种类可分为以下几种:静态和动态、单路和多路、平等和分级、源路由和透明路由、域内和域间、链路状态和距离向量。

前面几种的特点与字面意思基本一致,下面着重介绍链路状态和距离向量算法。

链路状态算法(也称最短路径算法)发送路由信息到互联网上所有的结点,然而对于每个路由器,仅发送它的路由表中描述了其自身链路状态的那一部分。

距离向量算法(也称为Bellman-Ford算法)则要求每个路由器发送其路由表全部或部分信息,但仅发送到邻近结点上。

从本质上来说,链路状态算法将少量更新信息发送至网络各处,而距离向量算法发送大量更新信息至邻接路由器。

由于链路状态算法收敛更快,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比距离向量算法更不易产生路由循环。

但另一方面,链路状态算法要求比距离向量算法有更强的CPU能力和更多的内存空间,因此链路状态算法将会在实现时显得更昂贵一些。

除了这些区别,两种算法在大多数环境下都能很好地运行。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路由算法使用了许多种不同的度量标准去决定最佳路径。

复杂的路由算法可能采用多种度量来选择路由,通过一定的加权运算,将它们合并为单个的复合度量、再填入路由表中,作为寻径的标准。

通常所使用的度量有:路径长度、可靠性、时延、带宽、负载、通信成本等 5 新一代路由器 由于多媒体等应用在网络中的发展,以及ATM、快速以太网等新技术的不断采用,网络的带宽与速率飞速提高,传统的路由器已不能满足人们对路由器的性能要求。

因为传统路由器的分组转发的设计与实现均基于软件,在转发过程中对分组的处理要经过许多环节,转发过程复杂,使得分组转发的速率较慢。

另外,由于路由器是网络互连的关键设备,是网络与其它网络进行通信的一个“关口”,对其安全性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路由器中各种附加的安全措施增加了CPU的负担,这样就使得路由器成为整个互联网上的“瓶颈”。

传统的路由器在转发每一个分组时,都要进行一系列的复杂操作,包括路由查找、访问控制表匹配、地址解析、优先级管理以及其它的附加操作。

这一系列的操作大大影响了路由器的性能与效率,降低了分组转发速率和转发的吞吐量,增加了CPU的负担。

而经过路由器的前后分组间的相关性很大,具有相同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的分组往往连续到达,这为分组的快速转发提供了实现的可能与依据。

新一代路由器,如IP Switch、Tag Switch等,就是采用这一设计思想用硬件来实现快速转发,大大提高了路由器的性能与效率。

新一代路由器使用转发缓存来简化分组的转发操作。

在快速转发过程中,只需对一组具有相同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的分组的前几个分组进行传统的路由转发处理,并把成功转发的分组的目的地址、源地址和下一网关地址(下一路由器地址)放人转发缓存中。

当其后的分组要进行转发时,茵先查看转发缓存,如果该分组的目的地址和源地址与转发缓存中的匹配,则直接根据转发缓存中的下一网关地址进行转发,而无须经过传统的复杂操作,大大减轻了路由器的负担,达到了提高路由器吞吐量的目标。

------------ 集线器,英文名又称Hub,在OSI模型中属于数据链路层。

价格便宜是它最大的优势,但由于集线器属于共享型设备,导致了在繁重的网络中,效率变得十分低下,所以我们在中、大型的网络中看不到集线器的身影。

如今的集线器普遍采用全双工模式,市场上常见的集线器传输速率普遍都为100Mbps。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集线器的几个概念:共享型 集线器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共享型模式,就是指在有一个端口在向另一个端口发送数据时,其他端口就处于“等待”状态。

为什么会“等待”呢?举个例子来说,其实在单位时间内A向B发送数据包时,A是发送给B、C、D三个端口的(该现象即紧接下文介绍的IP广播),但是只有B接收,其他的端口在第一单位时间判断不是自己需要的数据后将不会再去接收A发送来的数据。

直到A再次发送IP广播,在A再次发送IP广播之前的单位时间内,C,D是闲置的,或者CD之间可以传输数据。

如图1,我们可以理解为集线器内部只有一条通道(即公共通道),然后在公共通道下方就连接着所有端口。

IP广播 所谓IP广播(也称:群发),是指集线器在发送数据给下层设备时,不分原数据来自何处,将所得数据发给每一个端口,如果其中有端口需要来源的数据,就会处于接收状态,而不需要的端口就处于拒绝状态。

举个例子来说:在网内时,当客户端A发送数据包给客户端B时,集线器便将来自A的数据包群发给每一个端口,此时B就处于接收状态,其它端口则处于拒绝状态;在网外也如此,当客户端A发送域名“”时,通过集线器,然后经过DNS域名解析把IP地址(202.108.36.172)发回给集线器。

此时,集线器便群发给所有接入的端口,需要此地址的机器便处于接收状态(客户端A处于接收状态),不需要则处于拒绝状态。

单位时间 这应该是最简单的一个名词了,也可以理解为Hub的工作频率,比如工作频率为33MHz的Hub,那么在单位时间内Hub能做什么事呢?上面在解释共享型的时候已经举了个例子,但是有一点在这需要解释的是,比如我们有的时候会看到A在向B发送数据的“同时”,C也在向D传送数据,这看起来似乎有点矛盾,也确实是这样,那为什么会看起来2者同时在进行呢?因为A在第一个单位时间内发送数据给B的时候,由于广播的原因,B、C、D在第一个单位时间内会同时接受广播,但是C,D会从第2个单位时间开始拒绝接收A发来的数据,因为C和D已经判断出这些数据不是他们需要的数据。

而且在第2个单位时间的时候C也发送一个数据广播,A,B,D都接受,但是只有D会接收这些数据。

这些操作只用2到3个单位时间,但是我们却很难察觉到,感觉上就是在同时“进行”一样。

----- 交换”和“交换机”最早起源于电话通讯系统(PSTN)。

我们以前经常在电影或电视中看到一些老的影片时常看到有人在电话机旁狂摇几下(注意不是拨号),然后就说:跟我接XXX,话务接线员接到要求后就会把相应端线头插在要接的端子上,即可通话。

其实这就是最原始的电话交换机系统,只不过它是一种人工电话交换系统,不是自动的,也不是我们今天要谈的程控交换机,但是我们现在要讲的程控交换机也就是在这个电话交换机技术上发展而来的。

自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电话以来,随着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话交换技术处于迅速的变革和发展之中。

其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人工交换、机电交换和电子交换。

早在1878年就出现了人工交换机,它是借助话务员进行话务接续,显然其效率是很低的。

15年后步进制的交换机问世,它标志着交换技术从人工时代迈入机电交换时代。

这种交换机属于“直接控制”方式,即用户可以通过话机拨号脉冲直接控制步进接续器做升降和旋转动作。

从而自动完成用户间的接续。

这种交换机虽然实现了自动接续,但存在着速度慢、效率低、杂音大与机械磨损严重等缺点。

直到1938年发明了纵横制(cross bar)交换机才部分解决了上述问题,相对于步进制交换机,它有两方面重要改进:1.利用继电器控制的压接触接线阵列代替大幅度动作的步进接线器,从而减少了磨损和杂音,提高了可靠性和接续速度;2.由直接控制过渡到间接控制方式,这样用户的拨号脉冲不在直接控制接线器动作,而先由记发器接收,存储,然后通过标志器驱动接线器,以完成用户间接续。

这种间接控制方式将控制部分与话路部分分开,提高了灵活性和控制效率,加快了速度。

由于纵横制交换机具有一系列优点,因而它在电话交换发展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直到现在,世界上相当多的国家和我国少数地区的公用电话通信网仍在使用纵横交换机 随着半导体器件和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迅速发展,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机电式交换结构,使之走向电子化。

美国贝尔公司经过艰苦努力于1965年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存储程序控制的电子交换机(No.1 ESS),这一成果标志着电话交换机从机电时代跃入电子时代,使交换技术发生时代的变革。

由于电子交换机具有体积小、速度快、便于提供有效而可靠的服务等优点,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兴趣。

在发展过程中相继研制出各种类型的电子交换机。

二、交换机的分类 就控制方式而论,主要分两大类: 1、布线逻辑控制(WLC,Wired Logic Control)它是通过布线方式实现交换机的逻辑控制功能,通常这种交换机仍使用机电接线器而将控制部分更新成电子器件,因此称它为布控半电子式交换机,这种交换机相对于机电交换机来说,虽然在器件与技术上向电子化迈进了一大步,但它基本上继承与保留了纵横制交换机布控方式的弊端,体积大,业务与维护功能低,缺乏灵活性,因此它只是机电式向电子式演变历程中的过度性产物。

2、存储程序控制(SPC,Stored Program Control)它是将用户的信息和交换机的控制,维护管理功能预先变成程序存储到计算机的存储器内。

当交换机工作时,控制部分自动监测用户的状态变化和所拨号码,并根据要求执行程序,从而完成各种交换功能。

通常这种交换机属于全电子型,采用程序控制方式,因此称为存储程序控制交换机,或简称为程控交换机。

程控交换机按用途可分为市话,长话和用户交换机; 按接续方式可分为空分和时分交换机。

程控交换机按信息传送方式可分为:模拟交换机和数字交换机。

由于程控空分交换机的接续网络(或交换网络)采用空分接线器(或交叉点开关阵列),且在话路部分中一般传送和交换的是模拟话音信号,因而习惯称为程控模拟交换机,这种交换机不需进行话音的模数转换(编解码),用户电路简单,因而成本低,目前主要用作小容量模拟用户交换机。

程控时分交换机一般在话路部分中传送和交换的是模拟话音信号,因而习惯称为程控数字交换机,随着数字通信与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世界各先进国家自60年代开始以极大的热情竞相研制数字程控交换机,经过艰苦的努力,法国首先于1970年在拉尼翁(Lanion)成功开通了世界上第一个程控数字交换系统E10,它标志着交换技术从传统的模拟交换进入数字交换时代。

由于程控数字交换技术的先进性和设备的经济性,使电话交换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且对开通非话业务,实现综合业务数字交换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交换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随着微处理器技术和专用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程控数字交换的优越性愈加明显的展现出来。

目前所生产的中大容量的程控交换机全部为数字式的。

90年代后,我国逐渐出现了一批自行研制的大中型容量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字程控局用交换机,典型的如深圳华为公司的C&C08系列、西安大唐的SP30系列、深圳中兴的ZXJ系列等等,这些交换机的出现,表明在窄带交换机领域,我们国家的研发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的交换机系统逐渐融合ATM、无线通信、接入网技术、HDSL、ASDL、视频会议等先进技术。

可以想象,今后的交换机系统,将不仅仅是语音传输系统,而是一个包含声音、文字、图象的高比特宽带传输系统,并深入到千家万户之中。

IP电话就是其应用一例。

世界上传统交换机厂商目前正努力研制,并通过与计算机厂商的合作和交流,来达到这一目的。

三、交换机的现在与将来——程控交换机的特点与技术动向 程控数字交换机是现代数字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大规模集成电路(LSI)有机结合的

为何全国网民的电脑会暂时无法访问.com等域名网站?

全国网民为何突然上不了网?

今天下午,众多网民的电脑遭遇了网络访问故障,随后各大网站报道了全国范围内的网站访问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内通用顶级根域名服务器解析出现了异常,导致三分之二的网站访问受到影响。

具体表现为,当用户试图访问等常见域名网站时,会遇到问题,因为部分请求被错误地转发到了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65.49.2.178 IP地址。

这个IP地址关联着Dynamic Internet Technology公司,许多知名IT公司域名的解析指向了那里。

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了解几个专业术语:通用顶级根域名,如、和,是互联网的基石;根域名服务器,负责互联网域名和IP地址的管理;DNS,负责域名到IP地址的转换,一旦DNS故障,上网就会受阻。

当用户上网时,通常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向根服务器查询,然后根服务器转发至相关服务器,最后该服务器指向目标网站。

此次故障可能发生在任何环节,但初步分析指向可能的故障点包括全球根服务器、国内与国外服务器的连接问题。

对于普通用户,虽然许多网站已恢复访问,但错误解析还需时间消除,解决方法是修改DNS服务器地址,比如将本地连接的TCP/IP V4属性中的DNS服务器地址更改为114.114.114.114。

不过,具体恢复时间还需等待官方确认。

总之,全国网民突然上不了网是由于顶级域名服务器解析故障所致,通过修改DNS服务器地址,大部分用户可以暂时解决网络问题,但问题的根源仍需进一步调查和解决。

什么是服务器?

服务器服务器是指管理和传输信息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服务器是一种高性能计算机,作为网络的节点,存储、处理网络上80%的数据、信息,因此也被称为网络的灵魂。

做一个形象的比喻:服务器就像是邮局的交换机,而微机、笔记本、PDA、手机等固定或移动的网络终端,就如散落在家庭、各种办公场所、公共场所等处的电话机。

我们与外界日常的生活、工作中的电话交流、沟通,必须经过交换机,才能到达目标电话;同样如此,网络终端设备如家庭、企业中的微机上网,获取资讯,与外界沟通、娱乐等,也必须经过服务器,因此也可以说是服务器在“组织”和“领导”这些设备。

它是网络上一种为客户端计算机提供各种服务的高性能的计算机,它在网络操作系统的控制下,将与其相连的硬盘、磁带、打印机、Modem及各种专用通讯设备提供给网络上的客户站点共享,也能为网络用户提供集中计算、信息发表及数据管理等服务。

它的高性能主要体现在高速度的运算能力、长时间的可靠运行、强大的外部数据吞吐能力等方面。

服务器的构成与微机基本相似,有处理器、硬盘、内存、系统总线等,它们是针对具体的网络应用特别制定的,因而服务器与微机在处理能力、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可管理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很大。

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自己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安全性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您在进行电子商务的过程中被黑客窃走密码、损失关键商业数据;如果您在自动取款机上不能正常的存取,您应该考虑在这些设备系统的幕后指挥者————服务器,而不是埋怨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

目前,按照体系架构来区分,服务器主要分为两类:ISC(精简指令集)架构服务器:这是使用RISC芯片并且主要采用UNIX操作系统的服务器,如Sun公司的SPARC、HP公司的PA-RISC、DEC的Alpha芯片、SGI公司的MIPS等。

IA架构服务器:又称CISC(复杂指令集)架构服务器,即通常所讲的PC服务器,它是基于PC机体系结构,使用Intel或与其兼容的处理器芯片的服务器,如联想的万全系列、HP的Netserver系列服务器等。

从当前的网络发展状况看,以“小、巧、稳”为特点的IA架构的PC服务器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阅读全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动网 » 了解根服务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基石 (根服务器是啥)
分享到: 生成海报

相关推荐

  • 暂无文章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