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圣寺三塔:大理白族的象征,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崇圣寺三塔为什么不建议去)

崇圣寺三塔为什么不建议去

崇圣寺三塔位于云南省大理市,是著名的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三塔是由大理国段正淳于1096年至1108年建造的,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三座佛塔之一。

三塔呈三角形排列,中间最高的一座称为千寻塔,高69.13米,周围两座称为南诏塔,高42.19米。三塔均为砖石结构,塔身由多层密檐组成,每层密檐都有窗孔,塔顶有相轮和宝瓶装饰。

崇圣寺三塔饱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三塔的建造体现了大理国时期高超的建筑技术和精湛的艺术水平。三塔还与大理白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三塔在历史上几经损毁和修缮,但仍保留了其原有的风貌。近年来,三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受到良好的保护和管理。

如今,崇圣寺三塔已成为大理白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三塔巍峨壮观,景色宜人,是了解大理白族历史和文化的必游之地。

历史背景

崇圣寺三塔的建造与大理国的历史密切相关。大理国是由白族先民在云南地区建立的封建王国,存在于937年至1253年。

大理国时期,佛教盛行,三塔的建造就是这一时期佛教兴盛的体现。据史书记载,大理国国王段正淳为了祈求国泰民安,下令建造三塔,并取名为千寻塔、南诏塔和奉国寺塔。

建筑特点

崇圣寺三塔均为砖石结构,塔身由多层密檐组成,每层密檐都有窗孔,塔顶有相轮和宝瓶装饰。千寻塔高69.13米,南诏塔高42.19米。

三塔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族和白族的特点,体现了大理国时期多元文化的交融。塔身的外形雄伟壮观,内部则结构严谨,体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术。

文化价值

崇圣寺三塔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大理白族来说,三塔是其文化认同和精神信仰的载体。

  1. 宗教信仰:三塔是佛教寺庙的组成部分,是佛教徒朝拜和祈福的场所。塔内供奉有佛像和经书,反映了大理白族深厚的佛教信仰。
  2. 民族精神:三塔是白族先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塔身上的雕刻和装饰反映了白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大理三座千年古塔,一座重建的崇圣寺,建筑文化有何出彩的地方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积累成就了璀璨的文化宝库。

这一座宝库中语言文化,礼仪文化,自然科学文化,古建筑文化等全面开花,主要分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 历史 、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几类。

近千年来各种各样的文化交织融合,让中国文化成为四大文明古国文化中唯一一个依然还存在并且不断创新发展的文化,古建筑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古建筑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中最璀璨的一页! 从秦阿房宫到明清紫禁城,从西安大雁塔到大理崇圣寺三塔,时间穿越千年,地域跨越近千公里,但是依然能从中找到相似的痕迹。

这是巧合吗?其实不然,它们的相似与存在都有迹可循。

顺着古建筑文化的发展脉络,我们来看一看地处西南享誉国内的大理崇圣寺三塔,感受一下它的建筑文化。

我们从三个方面了解大理崇圣寺,第一,建造背景;第二,整体布局;第三,文化内涵。

第一,建造背景。

崇圣寺三塔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为三塔片区,后半部分为崇圣寺。

三塔是三座砖塔的简称,三座砖塔因建造时间的不一致,所以从风格和造型上看三座塔差异都很大。

大塔千寻塔建造于唐代,两座小塔建造于宋代,大塔塔身呈纺锤形,塔身没有复杂的浮雕,而两座小塔塔型和大塔完全不同,塔身上雕刻了大量繁复、精美的浮雕。

近距离观察三座塔,大塔给人古朴典雅的感觉,两座小塔给人美轮美奂的感觉,都能代表当时最高建筑水准。

崇圣寺曾是皇家国寺,位于三塔后方,建筑密集,布局规整,气势恢宏。

崇圣寺中绝大部分大殿殿门大开,建筑规格极高,立柱横梁精美,殿中佛像众多,外部楼阁高耸,有睥睨天下的王者之气。

三塔和被毁之前的崇圣寺建造于唐宋时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当时大理乃至整个中原地区佛教文化发展到顶峰,且有当时的大理地方政权——南诏和大理国的支持。

其次,佛教文化在大理民间流传开来,影响逐渐增大。

最后,当时的经济和建筑技术也逐渐成熟,这些原因叠加促成了建造三塔和崇圣寺的盛举。

第二,整体布局。

在中国的建筑文化中,通常蕴含天人合一的寓意,对于建筑的选址和布局极其讲究,其中规格最高的皇家建筑规矩更加严苛,如北京故宫。

崇圣寺三塔曾经作为皇家国寺,也遵循其中一部分布局规律。

从崇圣寺正面的高空俯瞰整个崇圣寺三塔,你会发现令人震撼的现象:崇圣寺三塔的建筑都呈现对称分布! 继续扩大范围,以苍山洱海和大理古城为参照物,看崇圣寺三塔,我们不难发现崇圣寺三塔背靠苍山应乐峰。

苍山有十九峰,应乐峰是第十座,从南向北数或者从北向南数,应乐峰都是十九峰的中心。

这也意味着崇圣寺三塔处于苍山十九峰中心山峰的山脚。

进入崇圣寺三塔的正大门,千寻塔,存放重铸的建极大钟的殿阁、雨桐观音殿,崇圣寺山门,崇圣寺大雄宝殿乃至阿嵯耶观音阁都位于一条中轴线上。

而单看崇圣寺,从山门两边的财神殿和药师殿到后面的殿阁也都呈现对称分布。

正是因为这样的布局使得游览的人一进入崇圣寺三塔,走在台阶上就能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第三,文化内涵。

崇圣寺三塔从建造之初到现今都是大理文化的象征! 深挖千寻塔的 历史 ,你就能发现它建筑文化中建造技术的秘密。

前文讲到千寻塔始建于唐,而后在一次加固中发现千寻塔是一座无地基的千年古塔。

千寻塔高69.13米,在没有任何现代大型工具相助的唐代,在平地上建造一座如此高的建筑,足以从侧面说明当时建筑技术的成熟和精湛。

去过崇圣寺三塔的人大多都知道佛殿中的关于佛像的故事或者传说,而这些传说大部分都融合了大理地区的文化。

例如:崇圣寺天王殿中大黑天神的传说就赞颂了大理人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

大黑天神是白族神话中舍己为民的天神。

相传,大黑天神原本不是这样的面貌,他长相英俊,可是为了拯救大理的苍生,把即将散布到大理的瘟疫吞下,因此全身发黑。

大理人为了感谢他,将他奉为白族的“本主”,并把他的塑像放置在崇圣寺中,世代供奉。

在崇圣寺三塔中关于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或许一个塑像,一张画卷,一砖一瓦里都藏着大理最神秘最有趣的文化。

崇圣寺三塔就如同一座文化生生不息的宝库,越深入了解越觉得它文化深不可测,而我们仅仅看到了冰山一角,更多的文化只能留待后人挖掘! 【编辑】阅云南 一静

大理三塔有何历史文化价值?

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崇圣寺三塔风景(29张)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6层。

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

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

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

”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

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

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

古藉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

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

经历代的扩建,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鼎盛巅峰。

据《南诏野史》记载:崇圣寺“基方七里,周三百余亩,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

南诏国时崇圣寺三塔期的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骠国(今缅甸)国王雍羌和王子舒难陀,在南诏王异牟寻的陪同下到三塔崇圣寺祈拜敬香,因而崇圣寺三塔成为东南亚、南亚崇尚的“佛都”。

到了大理国时期,大理国第一代国王段思平酷爱佛教,《南诏野史》说段思平“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

公元1056年,星逻(今泰国)国王耶多曾两次到崇圣寺迎佛牙,大理国王段思廉以玉佛相赠。

由于大力倡导,大理佛教非常盛行。

大理国二十二代国王中,有九位出家到崇圣寺当和尚,他们分别是:第二代王段思英、第八代王段素隆、第九代王段素贞、第十一代王段思廉、第十三代王段寿辉、第十四代王段正明、第十五代王段正淳(也是《天龙八部》中段誉之父)、第十六代王段和誉(也是《天龙八部》中段誉)、第十七代王段正兴。

其中第二代王段思英,即位一年就到崇圣寺出家。

这些国王固然也酷爱佛教,但主要是在争夺王位的斗争失败后的一种出路,因而史书上有“逊位为僧”、“避位为僧”的记载。

明代传抄的大理国时期的佛教经典《大灌顶仪式卷》,就记载了国王举行灌顶仪式的复杂场面,这么多国王出家,在世界佛教史上是独有的奇特现象。

因而,吸引了内地香客和东南亚、南亚香客到崇圣寺“朝圣”,崇圣寺成了东南亚、南亚推崇的“皇家国寺”。

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载:“是寺在(苍山)第十峰下,唐开元中建,名崇圣寺。

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对势,极雄伟。

楼中有钟。

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为蒙氏(南诏)时铸,其声闻可八十里。

其后为正殿,殿后罗列诸碑……其后为雨铜观音,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余……自后历级上,为净土庵等。

”明代崇圣寺以五大重器著称于世: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元代高僧圆护手书的“佛都”匾、明代三圣金像。

香火更旺,裴声于南亚、东南亚。

编辑本段建筑结构

崇圣寺及其三塔

崇圣寺,东对洱海,西靠苍山,位于云南省大理古城北约一公里处,位于苍山之麓,洱海之滨。

建筑鳞次栉比,气势磅礴,堪称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和云南古代文化的象征。

崇圣寺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

大理国二十二代皇帝中,曾有九位到崇圣寺出家为僧,使得寺庙成为倍受东南亚国家崇尚的“妙香佛国第一寺”。

公元1056年,缅甸国王曾两次来崇圣寺迎佛牙,大理皇帝段思廉在寺中以玉佛相赠。

在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称之为“天龙寺”。

崇圣寺曾以五大重器(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三圣金像、“佛都”匾)闻名于世,但崇圣寺与另外的四大重器均毁于历代的战火及自然灾害。

2005年4月22日,总投资1.82亿元人民币的崇圣寺重建工程全部竣工。

其所属的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因为依山而建,所以,从大门往里走,随地势逐步上升。

看向下一个宝殿,都要抬起头来仰视,让人对佛产生无限敬仰之情,而同时感觉自我的渺小。

这明显区别于平原的建筑,在平原即便宝殿建在高台上,也难有这样的气势。

尤其是来到大雄宝殿面前,让人无比震撼。

大雄宝殿为仿北京故宫太和殿,重檐九开间,有三层台基,殿面阔51.7米,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是大理最为著名的古迹和中国现存最高的座塔之一,也是全国体量最大的大雄宝殿。

一千多年来,崇圣寺三塔经历风雨侵袭和多次强烈大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展示了中国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艺和智慧。

据说,崇圣寺的“圣”指的是“圣观音”。

大理地区在大理国(937-1253年)时期开始兴盛佛教密宗,而观音菩萨就是大理密宗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位。

现在崇圣寺的主尊是“阿嵯耶观音”,就是“圣观音”的意思。

是不是因为这样,崇圣寺在大雄宝殿后面的高台上,还有一个宝殿——阿嵯耶观音殿。

这不同于河北赵县柏林寺,柏林禅最雄伟的建筑大雄宝殿在整个寺院的最里面,后面就没了别的宝殿了。

而在崇圣寺院,大雄宝殿后面还有啊嵯耶观音宝殿。

在阿嵯耶观音宝殿里面,供奉的就是女面男身的啊嵯耶观音,据说这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观音形象。

崇圣寺分为两部分,后一部分是重建的崇圣寺,规模比较大;前一部分就是三座塔及一些附属建筑,规模比较小。

崇圣寺三塔,由这一大二小组成。

大塔叫千寻塔。

千寻塔与南北两个小塔的距离都是70米,呈三足鼎立。

千寻塔现存高度是69.13米,底宽9.9米,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一共有16级,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与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造型上也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

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

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诺四旁皆高松参天。

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 1961年3月4日,崇圣寺三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次游览,由于时间限制,再加上找寻走散的同伴,这三塔之游实为匆忙,只是一瞥而已,有些遗憾。

因为等同伴落后了,急慌慌赶过去,看到穿着白族服饰的讲解员,好奇之下准备拍照,被厉声喝止。

想起这是少数民族的地界,吓得后面整个游览过程都不敢轻易拍照。

每次照相之前都要问询是否允许拍照,简直是坐下病了。

阅读全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动网 » 崇圣寺三塔:大理白族的象征,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崇圣寺三塔为什么不建议去)
分享到: 生成海报

相关推荐

  • 暂无文章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