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美国领先的主机论坛:获取托管问题的专家见解和支持 (探索美国领先的国家)

探索美国领先的主机论坛

对于任何网站或在线业务来说,选择可靠且高效的网络托管服务都至关重要。在众多可用的托管服务提供商中,找到最适合您特定需求的提供商可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这就是美国领先的主机论坛派上用场的地方。这些论坛汇集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和经验丰富的网站所有者,他们可以提供有关托管服务的宝贵见解和支持。

美国领先的主机论坛

  1. HostGator论坛:HostGator 以其可靠性和出色的客户支持而闻名,其论坛拥有活跃的社区,提供广泛的托管相关主题讨论。
  2. Bluehost论坛:Bluehost 是另一个受欢迎的托管提供商,其论坛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交流、解决问题和分享最佳实践的平台。
  3. DreamHost论坛:DreamHost 针对独立博客和小型企业优化其托管服务,其论坛提供有关托管最新趋势和技术的见解。
  4. SiteGround论坛:SiteGround 以其出色的性能和优化而著称,其论坛提供了有关 WordPress 托管和性能优化技巧的高级讨论。
  5. WebHostingTalk论坛:WebHostingTalk 是一个独立的论坛,拥有庞大的会员社区,致力于讨论所有类型的托管服务,从共享托管到专用服务器。

主机论坛的好处

加入主机论坛可以为您带来许多好处,包括:

  • 获取专家见解:论坛让您有机会从具有丰富经验和知识的专业人士那里获得建议和指导。
  • 解决问题:如果您遇到托管问题,论坛成员可以帮助您诊断和解决问题,为您节省时间和麻烦。
  • 分享经验:您可以与其他网站所有者分享您的经验和见解,并了解他们的最佳实践和教训。
  • 保持更新:论坛通常是有关托管行业最新趋势和技术的最新消息来源。
  • 建立联系:您可以与其他托管专业人士建立联系,建立网络并建立有价值的合作伙伴关系。

如何有效利用主机论坛

为了充分利用主机论坛,请遵循以下提示:

  1. 选择合适的论坛:研究不同的论坛并选择最适合您的需求和兴趣的论坛。
  2. 创建个人资料:创建一个有意义的个人资料,提供您的姓名、位置和网站信息。
  3. 参与讨论:主动参与对话,提出问题,分享您的想法并提供帮助。
  4. 尊重他人:记住,即使您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也要保持尊重和专业。
  5. 注意礼仪:避免使用不当语言或攻击性语气,并遵循论坛的社区准则。

结论

美国领先的主机论坛是您获得托管问题的专家见解和支持的宝贵资源。通过加入这些论坛,您可以连接到一个知识渊博的社区,解决问题,学习最佳实践并建立有价值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有效利用这些论坛,您可以提高您的托管知识并确保您的网站或在线业务的成功。


发达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做法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做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社会全面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做法,对于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把文化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制定和实施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文化法规、文化政策,是发达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做法之一冷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加强了对文化战略的理论研究。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和同年发表在《外交政策》上的一篇题为《软实力》的文章中,明确提出并阐述了软实力(或译为软力量、软权力)这一思想,后来他不断发表文章和著作,逐步完善其软实力理论。

约瑟夫·奈认为,一个国家的实力由文化、价值观、对外政策等组成的软实力和由军事、经济实力组成的硬实力两个部分组成。

他宣称,在当今世界,软实力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1世纪的力量将依赖于有形的硬实力和无形的软实力这两种力量的结合。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繁荣和活跃的文化产业,是文化产品出口最多的国家。

从表面上看,美国发展文化产业实行的是“无为而治”的文化政策。

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政府放任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自由发展,而是有一整套文化发展战略。

美国的文化发展战略渗透于它的政治、外交、军事、经济和贸易政策之中。

美国对内保障国家社会安全,维护主流价值观念,鼓励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提高竞争力;对外在强大经济实力和高技术的支持下,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贸易为载体,输出美国民主、价值观和消费文化,在扩展本国文化利益的同时提升美国的文化软实力。

美国的文化政策虽有不确定、不连贯的特点,但发展国内强大的文化产业,不断输出文化产品和价值理念的文化战略始终没有改变。

英国早在1990年就率先将文化战略提到议事议程上来。

英国文化委员会在该年接受政府委托起草英国文化发展战略。

1992年,英国文化委员会形成“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战略”讨论稿,1993年以《创造性的未来》为题正式公布。

“这是英国有史以来首次以官方文件的方式颁布的国家文化政策。

在这份文化发展战略的纲领性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的创意性(creativity)问题。

1997年布莱尔上台后,积极推动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并担任主席一职。

这个工作小组于1998年和2001年两次发布研究报告,分析英国创意产业的现状,并对英国文化艺术产业的未来发展做出规划。

法国历来非常重视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从第四个五年计划(1962-1966)开始,就把文化列入了五年计划之中。

法国设有文化部,在文化发展方面不像美国太信赖市场的作用,而更倾向于国家的扶持。

它一方面对自己的历史传统非常自豪,一方面在文化竞争中处于守势而反对文化入侵。

面对美国文化的涌入,法国政府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1993年谈判中坚决反对美国把文化列入一般服务贸易范畴,首先提出“文化不是一般商品”、“文化例外”的概念,反对文化入侵。

法国文化发展的战略方向是对内扶持、赞助本国文化产业;对外积极推动文化交流,提升法语地位,加强法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澳大利亚在1994年以“创意的国度”(Creative Nation)为目标,公布澳大利亚的第一份文化政策报告。

从此澳大利亚的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

从1999年开始,澳大利亚实施旨在提升国家形象,促进文化外交和文化产品出口的“在国际上推广澳大利亚文化”的战略计划,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日本发展文化产业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非常重视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长期的经济低迷之后,日本经济加快了从传统的制造业向新兴的文化产业转型的步伐。

1995年,日本文化政策推进会议发表重要报告:《新文化立国:关于振兴文化的几个策略》,确立了日本在未来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

2001年,日本文化厅公布和实施《振兴文化艺术基本法》。

随后,日本提出知识产权立国战略,其目标是力争在]O年之内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强国。

目前,日本的文化产业体系已较为完整,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从以上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看,他们不仅有较为成熟的文化发展战略、比较完善的文化法律和文化政策,而且通过实施文化发展战略而获得较大成就。

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二、强大而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己成为发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进入21世纪,文化与经济和科技相互交融,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被视为新世纪的“朝阳工业”,已经成为未来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发达国家增长最快的产业。

加大对文化发展的投入,发挥文化产业巨大的经济潜力和社会效益,是西方发达国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做法。

目前,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不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比例。

而且还成为重要的外汇收入来源。

美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占国内GDP的四分之一,已成为美国重要的支柱产业。

其中以视听音像产品为代表的美国文化产业,已成为美国重要的经济来源,其出口额已超过航空航天工业而居第一位。

国际知识产权联盟的一份研究报告《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业:2002年报告》表明,2001年美国核心版权业创造增加值5351亿美元,占GDP的5.24%,在过去24年中以平均7%的增速两倍于其他产业的增长,提供就业机会471万个,占美国整个就业率的3.5%。

1997年至2001年,美国对外文化贸易收入和出口额以平均9.41%的速度持续增长,2001年达到889.7亿美元,再度领先于其他产业(包括化学、汽车制造业、装配业、航天业和农业)。

1995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净收人大约是250亿英镑,其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超过任何一项传统制造业的产值。

2000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9%,年增长率达到9%,是其他产业的3倍,成为英国产值居第二位的行业,仅次于金融服务业。

到2001年,英国文化创 意产业产值高达1125亿英镑。

截至2002年,10年间英国总体经济增长70%。

而创意产业则增长93%。

1997年至2001年,文化创意产业的就业成长率平均为5%,而整体经济的成长率仅有2.8%。

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从业人员已达到195万人,已是英国雇佣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英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对外文化出口方面,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贸易额已占到世界的16%,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相当可观。

2001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出口值已达到103亿英镑。

从1997年到2001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出口额每年增长15%。

而同期英国所有产业的出口增长率平均只有4%。

在法国,电影业、图书出版业和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早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法国是电影的发源地,是欧洲最大和最重要的电影生产国,电影业长盛不衰,其电影产量在世界名列第五。

在世界出版市场上,法国堪称执全球出版业之牛耳,其年营业额200万法郎以上的出版社约400家,小型出版社3000家。

1997年法国出版种图书,总营业额140.9亿法郎,其最大的阿歇特出版集团年营业额123亿法郎。

在世界文化大国中,法国的文化旅游业在全球首屈一指。

1998年全球赴法旅游人数超过7000万,法国旅游业盈利高达710亿法郎,占全球旅游市场10%,使法国连续三年荣居第一旅游大国宝座。

2001年度日本文化产业总产值约占GDP的18.3%,文化产业已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日本第二支柱产业。

不过,由于受到日本整体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自1996年开始,日本文化产业的产值略呈下滑趋势。

相对于日本整体经济的下滑,日本文化产业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在文化产业内部,虽然有些产业的产值在下降,但有些产业却在持续增长,特别是以音乐、动漫、美食、绘画、娱乐、时装、广告、设计为代表的日本“酷文化”更是风靡全球,已经成为新的增长点,目前这些文化产业的生产规模已达到1300亿美元,超过了日本汽车业。

与此同时,日本的文化出口和就业也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1992年至2002年,日本的文化产品出口从50亿美元增长到150亿美元。

2002年日本服务业1700万从业人员中。

与娱乐业、广播影视信息业、教育业、文化团体有关的人员有456万人。

在日本的文化产业中,动画、漫画和游戏三大产业的发展尤其另人瞩目,素有“动漫王国”之称,同法国、美国一起,被列为世界三大动漫画片生产国。

截至2005年底,日本与动漫有关的市场规模已超过2万亿日元,动漫产业成为日本第三大产业,广义的动漫产业占日本GDP十几个百分点,占世界市场的62%。

这些文化产业大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成熟和规模庞大的文化产业链、文化市场和文化消费群体,促进了文化产业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

文化产业必须有大投入,才会带来大产出。

这是国外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

多渠道为文化发展融资是这些国家通行的做法,包括政府直接拨款、企业集团投资、境外资金、社会中介机构赞助和个人捐助等多元筹资形式是国外解决文化产业资金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注重文化输出,弘扬和扩大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发达国家增强本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当今时代,西方发达国家无不把文化竞争力和国家软实力放在战略发展的重要位置。

因此,加强文化外交,扩大本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注重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本输出,大力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是西方发达国家提升本国文化国际竞争力的第三个重要经验。

美国是世界上文化产品出口大国,拥有全球“文化巨无霸”企业的一半以上。

美国的文化产业在世界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其文化产品出口一直处于强势地位。

以美国时代华纳、迪斯尼、德国贝塔斯曼等领衔的全球50家最大的媒体娱乐公司,占居了当今95%的国际文化市场。

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每年向别国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0万小时,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中美国的节目高达60%~80%,成了美国电视的转播站。

美国的电影生产总量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7%,却占居了世界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

美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总数的5%,但是目前传播于世界大部分地区80~90%的新闻,却由美国和西方通讯社垄断。

美国的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NN(美国有线电视传播网)、ABS(美国广播公司)等西方媒体所发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国发布的总信息量的100倍。

美国的文化产品,尤其是好莱坞影片、几大电视网的娱乐节目、自由的无线广播等在世界各地形成了媒介霸权。

美国利用大众传媒和电子媒介向全世界推广美国文化。

塑造“天堂”般自由繁荣的美国形象。

美国文化集团不断向海外扩张,通过政治、经济和科技手段将其文化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倾销美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通过输出文化产品,美国在牟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也输出了美国的政治观念和文化观念,在维护美国文化产业强势地位的同时,对他国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时尚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法国政府在保护本国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推进文化交流,加强法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法国一直认为法语文化的生存状态事关法国国家利益和命运,因此,保护和复兴法语文化的国际地位就成为法国国家文化战略的核心内容。

法语做为法国文化的载体,受到法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1970年。

第一个政府间法语国家组织——法语国家文化技术合作机构(Agency for Culturaland Technical Cooperation)在尼日利亚成立,21个国家参加了该组织。

1997年,法语国家文化技术合作机构改组为国际法语国家组织(IFO,InternationalFrancophone Organization)。

近四十年来,IFO成员国家和地区从21个增加到55个,涵盖五大洲,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0%,世界工业总产量的12%,国际贸易总额的15%。

IFO带有浓烈的法语文化色彩,增强了以法国为轴心的法语文化的向心力,在国际法语国家组织发展的过程中,法国逐渐地、主动地强化了对该组织的主导权。

另外,法国还在世界各地设立数目众多的法国文化协会,为各国法语教学提供教师,为各国的法语教师提供赴法进修的奖学金。

目前,法国在152个驻外使馆设立了文化处,在20个驻外领馆建立了文化组。

法国已与一百多个国家签有文化协定和文化交流计划,在世界68个国家开办了134个文化中心和文化学院。

在法国,举办外国文化周、文化季、文化年等活动已是持续了若干年的传统,曾先后与埃及、以色列、摩洛哥、捷克、中国等国家举办文化交流活动。

进入新世纪,在经济实力相对下降的情况下,法国力图用“文化大国”来提高其国际威望和政治地位的战略意图显而易见。

法国通过文化发展战略来维护国家利益,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形象温和、措施有力,是一种攻防兼备的战略思维。

日本为了向世界传播其民族文化,1998年富士产经集团提出了“彻底数字化”的口号,启动了数字化通信卫星广播,1999年又启动了卫星数字广播,开通新的传播网络。

富士产经集团参加的日本广播公司(NHK)每天用两个卫星广播系统和5个卫星广播站、22种语言向全世界广播,将日本的艺术、电影、音乐、茶道、插花、相扑等传播给受众。

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动漫片在法国电视台播出,成功登陆欧洲市场。

现在,许多日本动漫片风靡全球,动漫产业带动的衍生品,如卡通、游戏、电脑动画也行销海外。

这些“拳头”产品的大量出口,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成为向世界传播日本文化的有力载体。

近年来,日本打造的“酷文化”征服了全球,亚洲甚至世界范围内的“哈日风”极大地扩展了日本文化的影响力。

从美国文化几乎走进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到法国复兴法语文化的国际地位,从美国“三片”(薯片、大片和芯片)在全世界大行其道到以动漫、游戏、设计为代表的日本“酷文化”风靡全球,无一不昭示着实施对外文化输出所带来的积极效果。

因此,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注重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是增强本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美国从一个文化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一跃而变成世界文化产业强国,得益于对文化产业的重视。

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其政治经济优势来支持美国的文化产品占领国际市场,从世界各地网罗文化产业的精英人才为美国文化产业常胜不衰提供人才保证。

法国长期以来非常重视文化的发展,对法语文化引以为豪。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法国最终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大国。

日本把文化产业作为本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加以大力扶持,在较短的时期内在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占居了有利地位。

这些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形成了战略规划、政策扶持、多元投入、内外并举的一整套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

他们发展文化产业和传播本国文化的成功经验无疑对兴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美国第二次产业革命成为工业强国的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75年,在19世纪美国的最后25年,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美国的电力电气工业从一开始就走在世界前列,到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已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化强国。

美国在1860年以前仍属于殖民地类型的经济:出口农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工业基础相当薄弱。

那么,美国是如何从欧洲工业的边缘地区和模仿者一跃而成为新工业革命领导者的?这对我国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有哪些启发呢?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会窗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与美国大量出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兴产业产品相反,美国在棉纺织业这个第一次工业革命主导产业的技术上虽然也有很大改进,但生产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一直是棉织品净进口国。

这种历史事实说明,一国在传统产业上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在新兴产业上可以一跃超过发达国家。

演化经济学对此在理论上已经证明,落后国家利用劳动力、资源等成本要素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试图在传统产业上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将永远不会缩小与后者的经济差距。

相反,在新技术革命刚刚兴起的时候,虽然新技术最初出现在发达国家,但由于其技术体系处于最原始的早期阶段,科技知识大都处于公共领域并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知识的意会性程度很低,落后国家在这时如果能够迅速进入新技术体系,就有可能把发达国家在早期新技术和科学基础的领先地位转移到本国。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初三十多年中,德国也是这样崛起的,而英国却因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领先地位,锁定在旧技术经济范式之中,导致了其工业力量的衰落。

巨大国内市场规模的关键作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美国并不是新技术的最初发明者;即使是从一开始就走在世界前列的电力电气工业,美国在技术发展上也不具有占先优势,基础科学研究更是落后于英、法、德,那么,美国是如何抓住新技术革命机会窗口的呢?美国巨大、丰富的市场使美国在国际比较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许多技术创新源于欧洲,但由于可以在美国市场中实现规模经济,其发展却是在美国进步最快。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初期,由于本国市场狭小,欧洲技术创新在原有的技术轨道上难以开发新产品并大幅度提高生产率,而一旦被引入到美国,美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能够很快开发出生产率高于欧洲的新产品和新工艺,申请新专利,开辟新的技术轨道,摇身一变成为新技术革命的领导者,并反过来占领甚至垄断技术先发国的市场。

最近的类似例子则是:德国的高铁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德国和欧盟却无用武之地,而在中国却可以取得快速的技术进步。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超过美国、欧盟、日本和俄罗斯的人口总和,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需市场,这种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是我国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重大历史机遇的得天独厚的绝对优势,是任何国家所不具有的,除了历史上的美国。

但我们珍惜、保护并运用这种无以伦比的优势了吗?这无疑值得我们深思。

排斥外国直接投资,独享巨大国内市场为美国提供的技术创新租金美国在19世纪许多行业上技术落后于欧洲国家,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行业中基本没有外国直接投资,而直接投资却是开发优势技术的天然渠道。

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对此是不会感到惊讶的,因为他在1913年就指出,曾有人说拉丁美洲给外国资本以特许权,但从未听人说美国给外国资本以特许权,这是因为我们不给他们这种权利,原因就在于投资于某个国家的资本会占有并且统治该国。

美国的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华为和三一重工最近在美国的遭遇就是明证。

正是由于实行了高关税保护和排斥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一旦国外先进技术通过“反向工程”被引进,美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就会为这种技术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西欧的技术领导地位也就不得不让位于美国了。

反观我国,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是我国各产业长期以来的“老大难”问题,这与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依赖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市场重于技术,珍惜、保护并利用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导部门创造领先市场,这是我国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历史机遇最基本的条件。

高工资战略由于具有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美国的崛起并不是通过出口导向型经济、而是通过内向型经济实现的,国内市场规模除了人口规模外,美国民众的工资增长是其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美国崛起时期的政治家认为,工业化不能像英国那样靠剥削工人来实现,而要靠开发大自然的技术创新租金为美国人民提供高工资来实现,所以,他们绝不允许像100多年后的跨国公司那样“把利润带走,把GDP留给中国”,因为这样的话,美国人民的高工资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把低工资看做是竞争优势相反,当时的美国工业保护主义者却把低工资看做是“祸根”,称作是“乞丐劳动力”。

他们认为,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机器生产将使高工资国家在单位劳动力成本上比廉价劳动力国家更低,原因就在于机器生产率的增长超过了工资的增加,因此,“不管在何处,由高收入劳动者所组成的国家都必将战胜‘乞丐劳动力’的国家”。

在美国经济崛起过程中,美国工人的高工资刺激了用机械替代昂贵的劳动力,而机械发明导致了更高的生产率,从而使工资更高,这反过来又刺激了在更高程度上采用新的发明。

因此,在技术创新与工资增长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正反馈的良性循环,这是美国依靠美国人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实现经济崛起的重要基础,这也是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头四十年就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发明创造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深植于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这种文化的形成与美国政治家的大力提倡是密不可分的:自本杰明·富兰克林以来,对科学技术的尊崇就成了美国文化的一个持久特征。

美国卓越的政治家亨利·克莱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就指出,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培育实用技术和制造工艺优势的国家在力量上必将胜过依靠劳动力数量的国家;而在鸦片战争150年之后的中国,政治家们一方面在津津乐道“人口红利”,另一方面在带头购买外国品牌汽车,其命运的差别由此可略见一斑。

法国著名政治学家托克维尔在访问美国后,在他1836年的经典性著作《美国的民主》中由衷地赞叹到:在美国,人们对科学中纯粹实用部分的理解令人钦佩,同时又对那些在应用中直接需要的理论部分给予认真的关注,在这方面,美国总是展现出一种自由的、原创的和富于发明的心智力量。

因此,这种文化造就了对技术新动向的高度敏感,欧洲的任何技术动向,几乎马上在美国就有反映,其反映之快,超过欧洲大陆本身,这几乎成为美国的一个传统。

例如,1803年,英国开始研发蒸汽动力机车,但在英国还没试制成功的时候,1807年美国就成功地试航了蒸汽推动的轮船。

欧洲人发明了电的理论,而对之理解最透彻的却是美国的爱迪生和贝尔等人。

发明和创新是人的天职。

摈弃目前在我国流行的消费主义和犬儒主义的颓废文化,大力弘扬创造主义新文化,开创一个全民创新的新时代,这是我国通过第三次工业革命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请介绍一下美国的教育(高等教育)

近百年来,美国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科技发明和发现走在世界前列,本世纪诺贝尔奖得主中有三分之一为美国人。

这些惊人的成就的取得,除了美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富有创造性的人文精神外,应该归功于美国的高等教育。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美高等教育中开放性这一特点的比较,探索其中有益的规律和启示,给目前正在改革中的我国高等教育助上一臂之力。

一、美国高等教育开放性的若干表现1.学籍管理富有实效:学籍管理是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制度。

美国高校学籍管理比较宽松灵活,讲究实效。

注册的学生来源不一,有应届高中毕业生、专业证书获得者,有工作后再来接受继续教育的成人,也有没有文凭或证书的社会青年。

只要经济条件许可,学校概不追究入学者的其它条件。

大学期间,有的学生一气呵成,读完四年或五年后毕业;也有的学生因经济条件不支而休学回去等挣足钱再来复学;有的学生偶遇发财机会就可借故休学等发了财再来;有的女生怀孕回去生完小孩后复学或带孩子一起上学。

所有这些都属正常,学校都予以方便。

但这样做并不意味着降低教学要求,而是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读书。

2.课程和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求:每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是本国经济制度的反映,都要为社会经济服务。

美国高校明确地把教育为经济建设的“服务”与“科研”、“教学”一起列为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

服务体现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上就是满足社会需求,开设社会需要的课程和专业,大到天文地理,小到家政料理,应有尽有。

我们可以从高校所授的名目繁多的学士学位看出课程和专业之多。

美国高校除了传统的理工经文史学位外,新增设的学士学位有:人文学士、财政学士、教学法学士、护理学士、公立学校音乐学士、卫生教育理学士、园林建筑学士、海军学士、哲学士、商学士、化学学士、图书馆学文学士、教育学文学士、社会工作文学士、实用艺术文学理学士、职业教育学士、宗教教育学士、职业农业学士、家政学理学士、演讲学士等。

一言以蔽之,高校课程、专业和学位都为社会需要而设置。

3.师生关系平等和谐。

在美国高校里,师生关系比较平等、和谐和融洽。

大学生称呼老师为先生、夫人、女士、小姐,亦可直呼其名。

曾经三次留美的王英杰博士说:“当今美国大学生直呼教师其名的现象已习以为常”。

老师尊重学生的劳动,如果占用学生时间,理所当然要付报酬,这包括老师雇佣学生来搞科研项目、打字、家务或当助手等等。

这种平等和谐的关系能促进心理平衡,有利于情感情交流,而这正是实施教学过程中极重要的条件。

因为从知识思维发展规律来看,没有心理障碍的沟通,是认识过程的关键。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李远哲教授说:“我在美国三十年,学会很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人与人平等相待,所以我与学生讨论问题也是完全平等的。

”4.专业、课程选择自由。

为了适应社会,高校开设了许多专业和课程供学生选择。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偏好来选择专业,入学一年后,学生还可以根据教师水平、专业前途、就业前景和自己适应能力,调换专业或转换学校。

学生调换专业的主要原因是,学费昂贵,四年学费就要2一3万美元,所以,学生们都要考虑到所学专业能否在将来顺利就业。

校方为学生提供方便,调换专业和转换学校都极为简单。

美国高等教育制度极为多样化和灵活,这在世界高等教育制度中是独树一帜的。

另外,学生选课更为自由。

学生必修科目较少,选修课目较多。

1990年,哈佛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只有英文和一种外国语文。

选修课制度规定,攻读一种学位,可有十六门课程供学生选修。

学生只要修满足够的学分,便可获得相应的学位。

学物理的去选修社会学,读哲学的来生物系听课绝不是什么怪事。

5.教学无定法。

教学无定法不等于没法,而是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是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

同时,学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

老师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甚至鼓励学生向学术权威或老师本人提出挑战。

学生不仅可以提问与课本有关的问题,还可以提问一些似乎与课本无关的问题。

对于学生的问题,老师可以自己回答,也可让其他学生回答,还可以进行师生辩论。

老师被问得答不出来并非新鲜事。

四年级专门开设讨论课,要求学生的发言和论文反映出前几年所学的各科知识。

有的学生为了准备讨论,事先要查大量的资料,以便在辩论时言之有据。

6.考核注重能力而不仅仅是分数。

考试是检查教学成绩的一种最普遍的手段。

但美国高校考核时更强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记忆或描述能力。

如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考试中,有一半问题要求学生从多方面讨论复杂问题。

有现存标准答案的题目不多。

如历史考试题,“在理解十五世纪英国、法国和意大利普遍存在的中央集权现象时,哪些方面比政治更重要?”象这类问题,书本上没有现存答案。

正因为这样,学生们不需要死记硬背条条框框,而是尽可能发挥创造性思维,“异想天开”,只要能言之有理,或能“自圆其说”,都可得好成绩。

同时,因为书本上没有现存答案,减少了学生作弊的可能性。

据一位访学归来的同志讲,有些美国教师发下试卷以后就回办公室处理别的事务去了。

师生彼此信任。

7.道德教育寓于社会实践之中。

美国高校的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加强公民教育,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来实现的。

因此大学除了加强“美国史“和“美国社会”教育外.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培养公民意识,树立道德观念。

1986年,美国近200所院校签订了“校园协议”,联合开展公民与服务教育。

耶鲁大学一年级学生率先成立了“全国无家可归问题教学”组织,劳伦斯大学二年级学生自愿参加地方扫盲计划,开展成人基础教育。

有的大学生组成“学生自愿委员会”,参与社区环境治理,或为某个社会团体募捐,为教堂服务,或访问教养机构、精神病院和保育院,或参加帮助挽救吸毒者的活动,或充当大哥哥、大姐姐对市内青年进行辅导活动。

8.校园文化走上社会。

美国大学生除了学好书本知识外,还要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书本知识的补充。

据统计,一半以上的学生每周都要参加这类活动。

它已成为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校园文化活动种类很多,有的是由校方或院系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而组织的。

例如,由校内外艺术团体举办的演出,与地方社区或其它院校师生进行的联欢、交流,由校内外名人学者主持的系列讲座、专题演讲等等。

但更多的是学生自己组织起来为满足个人兴趣爱好需要的文化活动。

所有这些活动的特点是以大学校园为基地,用校园文化活动把大学生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中美高等教育比较与启示综上所述八个方面,集中表现了美国高等教育开放性的特点。

这是由美国社会决定的。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没有经历过漫长的封建社会。

美国人民在开疆拓土、建设国家的过程中,与险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斗争,相互融合而生存,相互竞争而发展,逐渐形成一个与欧洲大陆不同的开放性社会。

社会的开放性促使美国高等学校摒弃欧洲传统大学因循守旧的教育思想,而是采取兼收众国之长,建立灵活多样、讲究实效的开放性教育管理制度。

这些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第一,高等教育管理灵活机动。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还或多或少受传统的计划经济影响,有许多管理规则和制度还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考定终身”的选拔人才方法还有弊病。

有相当一部分想升造的青年被挡在大学门外,丧失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的人考入了大学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能如愿;也有的人大学中途因生活所迫等原因不得不退学。

八十年代末就曾发生过博士生张浩因家境困难而退学的事件。

美国大学生如遇类似情况,就可以先休学回去赚钱发财,然后再复学。

学籍管理富有弹性,给想上学的人尽可能提供机会。

“因此,美国青年只要想上大学,总是可以到适合自己兴趣、水平和学术性或经济能力的高等学校”。

这就是美国大学生人数高达总人口的万分之四百三十五而我国只有万分之十八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依赖于国家的经济发展。

与美国相比,我国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国家综合实力还较弱,高等教育还不能满足所有人的入学要求。

但是只要我们敢于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改革高等教育中的一些陈规陋俗,群策群力,我国高等教育仍能取得比现在更大的进步。

近几年,高等学校试行并轨招生、扩大成人教育等措施,高校入学人数较前有所增加,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仍有潜力可挖,大有作为。

第二,让学生主动学习,注重能力的培养。

美国高校宽松的教学环境、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文化知识,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大胆地创新与挑战,特别是敢于向权威思想挑战,这就为培养创造性的高精尖人才打下了基础。

大学生在学习、参与、挑战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了动手、动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高校中还有不少老师仍采取“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法。

老师讲得汗流浃背,学生无动于衷;老师对此觉得“费解”,学生感到“没劲”。

教学方法陈旧,打动不了学生。

学生鲜于提问,课堂气氛沉闷。

这种“独脚戏”在美国高校中极为少见。

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因为“只有主动的认识过程,才是有意义的认识过程”。

我们应该抛弃“填鸭式”教学法,代之以“讨论式”(英文seminar)教学法。

让师生在思想交流的“碰撞”中产生“火花”。

在师生关系上,我们应该提倡人格平等,改变“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旧观念;改变“老师在场,学生不敢讲话,老师不牵头,文章发不出”的老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挑战性的新思想。

在高校,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讲他人未讲的话,敢做他人未做的研究。

那种缩手缩脚、不创新、不发展和唯老师观点是从的学生成不了大气候。

第三,高等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美国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明显强于我们大学生。

他们的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机会多。

一是半工半读为学生创造了条件。

美国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打工,30%的全日制学生和84%的半日制学生每周工作21小时以上。

二是公民教育和为社会服务的活动,增加了学生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是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和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从不同侧面深入社会,了解社会。

所有这些都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并在这个过程中经受锻炼,积累了经验,大大地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他们毕业后走上社会没有“断乳期”。

我国大学生长期处于封闭的校园里,疏与社会联系,对社会知之甚少,因此走上工作岗位后,大部分学生至少需要经过2一3年的“断乳期”,有的甚至还过不了这一关而失去人生希望,走上绝路。

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增加一些社会实践课,扩大学生参加社会挂职锻炼的人数和范围,让他们在学好文化课知识的同时,接受社会大学的教育,增加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将来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劳动者角色转换,成为对社会有益、有用的人作好准备。

第四,寓道德教育于实践。

重视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强项。

我们的道德教育是有成效的,大学生有着良好的精神面貌,热爱科学,刻苦钻研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有为四化建功立业的抱负。

与此相比,美国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主义加实用主义是他们的特色。

处处为自己着想,甚至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走上犯罪道路,这是典型的“西方病”。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认识到,越是经济发展越要重视道德教育。

在日本,教育改革强调道德教育,提出用优秀的文化遗产来教育面向国际社会的日本人。

新加坡从1982年开始推广儒家伦理运动,其宗旨就是要解决西方价值观和风尚的入侵所带来的社会问题,防止东方优良传统和价值的失落,弘扬华夏民族的美德。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召开“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

在会议上,会议负责人玻尔教授坦诚地说,“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这是宝贵的。

希望中国在对外开放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不要抛弃它们。

”可见在道德教育方面,我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该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但我们的道德教育往往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活动。

道德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不应该停留在理论讲授上,而应该让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五,高等教育要对社会开放,为经济建设服务。

这是教育的宗旨所在。

大学不是仅仅为了实现个人自我完善的象牙塔,而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美国高等教育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设置专业,安排课程。

并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增加或调换专业和课程,使高等教育永远充满活力。

我国高等教育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可喜的是,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办教育的同时,更新观念,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压缩一部分与社会脱节的专业和课程,增加一些新专业和新课程,并增加选择课程和专业的灵活性,努力探索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路子,并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的服务功能将越来越重要。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

阅读全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亿动网 » 探索美国领先的主机论坛:获取托管问题的专家见解和支持 (探索美国领先的国家)
分享到: 生成海报

相关推荐

  • 暂无文章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